欢迎您来到爱新觉罗宗谱网!
登录会员注册



宗谱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宗谱新闻

鲁迅与金肇野

本文发布于:2023-12-22 08:22:36
发布人:gary
新闻内容: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

春    文

凡是熟悉鲁迅的人,都知道金肇野和鲁迅有过通信往来。据《鲁迅日记》载,1934年11月7日至1936年5月金肇野共17次致函鲁迅,但《鲁迅书信集》收入鲁迅致金肇野的信仅四封,其余已失。

金肇野先生是我尊敬和熟悉的老前辈之一。1983年,经原河北省文化厅厅长路一同志介绍,我去农业部招待所拜访了金老,此后曾多次拜访并有书信往来。1984年的春天,我正忙于筹办北方左联诗人张秀中烈士的纪念活动。一天,我从路一同志处得知,金肇野先生在北方左联期间曾与张秀中在北平一起战斗过。于是,我又兴冲冲地前往北京万寿路金老的寓所拜访了他。从那时起,便了解到他于20世纪30年代曾从事过木刻创作,是在鲁迅先生精心指导培育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木刻家。他虽然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已年逾古稀,但精神还好。他对我们发起筹办张秀中烈士纪念活动很关心,也很支持。他对我说:“张秀中是

很有成就的诗人,是值得纪念的。”他挥毫写了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开路先锋”,以表达对他的战友的深切怀念之情。

笔者偶捡几种版本研究鲁迅的专著,发现这些书只收入了鲁迅致金肇野的四封信,而对金肇野先生30年代的文学艺术活动及他与鲁迅书信交往中建立的战斗友谊则很少提及。笔者几年来查阅了大量报刊资料,并访问了金肇野先生本人,在此不妨就有关情况作些粗略的介绍:


金肇野,1912年4月12日出生于辽宁省辽中县金海堡村一个满族家庭。原名爱新觉罗·毓桐,又名华岩,后改名为金肇野,笔名王介。曾就读于沈阳工业专科学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曾在辽宁锦州、朝阳一带组织抗日义勇军,参加过长城抗战。在锦西、热河的深山密林中,在大凌河两岸广袤的草原里,都留下了他战斗足迹。后来义勇军失利,他随一大批难民经天津辗转到了北平。

1933年5月,丧权辱国的《塘沽协议》签订后,金肇野流浪到北平。开始从事木刻艺术创作和写作。他先后在《北平晨报》、《北方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描写东北人民在日寇铁蹄蹂躏下苦难生活的作品,有民谣《小白菜,朵朵黄》、散文《春天》、特写《街头一岗警》等。

1934年秋,金肇野在北平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仍积极从事木刻创作,他在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周小舟、左联党团书记张秀中的领导下,与路一、梁斌、段一红、高敏夫等,以北平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直隶会馆为秘密联络点,从事左翼文艺活动。与此同时,金肇野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以及北平木刻研究会,在《科学新闻》上发表木刻《待哺之群》等。

同年10月间,北方左联研究决定,由金肇野、唐诃负责,以平津木刻研究会的名义,联络进步画家司徒乔、油画家胡蛮等,发起举办“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月底在北平各报登出了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征集作品的启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木刻作品。金肇野奔走于平津之间,担负了大量的联络工作,终于使筹备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

最后决定前的。

正当全国木刻展处在极度困难时刻。金肇野接到上海一封来信,信 末署名“何干”,信中对全国木刻展表示积极支持和热切的希望,并寄来八位作者共32幅作品但金肇野并不知道“何干”是鲁迅的化名,他持信找到唐诃,才得知鲁迅先生寄来的信及作品,由于直接得到鲁迅先生的指导和支持,金肇野激动的跳了起来,并将这喜讯转告给北平艺术界的朋友。接着在北平艺术中学召开了首次展览筹备会,决定于1935年元旦起首先在北平展出,并采取巡回展出方式,在天津、太原、汉口、南京、上海轮流展出。筹备会次日,金肇野赶赴天津,为筹备在天津展出,与天津木刻家商定成立了“平津木刻研究会天津分部”。

鲁迅先生继1934年11月7日寄给金肇野展品后又先后两次寄来一封信,大意是,因北平买不到《引玉集》,托鲁迅先生便中在上海代30余幅木刻作品,金肇野出于对鲁迅先生的崇敬,给鲁迅先生写了第时可买一本寄来。1934年11月20日,鲁迅先生致信金肇野,现将该信抄录于下:

肇野先生:

惠函收到。当即到内山书店去问,《引玉集》还有几本,因即托其挂号寄上一本,想日内便可到达。此书定价一元五角,外加邮费(看到邮包,便知多少),请勿寄我,只要用一角或五分的邮票,寄给书店,说明系《引玉集》的代价就好了。专此布复,

即颂

时绥

                                  何干  启上

十一月廿日

这是鲁迅先生给金肇野的第一封回信,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一个素不相识的热血青年的关怀,这给金肇野精神上增加了无穷的力量,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

1934年底,已征集到大量参展作品,金肇野参加了作品的遴选,最后决定展出作品达600余件,这在北平乃至全国艺术界,规模是空前的。

笔者拜访金肇野先生时,他欣慰的回忆说,“全国木刻展于1935年1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太庙内(今劳动人民文化宫)首次展出。当时,为配合这次大型木刻展的宣传,北平的《京报》,天津的《大公报》等,特开办了《木运专页》,我曾将剪报寄给鲁迅先生,以取得他对展览的及时指导。1935年1月24日鲁迅给我的回信曾提到过。

金肇野先生曾深情地对我说,展出第一天观众即达5000余人是任何一次展览所没有的。展出期间,鲁迅曾来信给予鼓励和称赞,鲁迅说“如此盛大是出乎意外的”。另鲁迅先生1935年3月15日致罗清桢的信中也提到:“北平及天津的木刻展览会,是热闹的,上海不知何时可开,大约未必开得成”。可见鲁迅先生对这次木刻展是何等的关注。

全国木刻展在北平胜利举行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金肇野打算展览结束后,编一本展品专集,并写信给鲁迅先生请求赐教。鲁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宝贵的意见,于1935年1月24日复信中指出:“个人作品,不加选择,即出专集,我是没有来信所说的那么乐观的”。

1935年2月上旬,金肇野从天津回到北平后,又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就木刻方面的问题求教于鲁迅先生。鲁迅于2月14日致信金肇野,作了准确的回答,鲁迅在信中指出:“木刻用原版,只能作者自己手印,倘用机器,是不行的,因为作者大抵事前没有想到这一层,版面未必弄得很平,我印《木刻纪程》时,即因此大失败,除被印刷局面责外,还付不少的钱也。”鲁迅以自己的实践给金肇野从事木刻艺术及编印“木刻专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全国木刻展在北平、天津胜利结束后,按照原来的计划,金肇野等于1935年5月,携展品到汉口等地展出,并及时将各地展览情况写信向鲁迅先生汇报,让我国这位新兴木刻的倡导者和导师,及时了解到经他多年培育的这门艺术已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1935年9月底,金肇野和唐诃从天津搭轮船抵达上海。他多么想见到尊敬的鲁迅先生啊!虽说已与鲁迅有过多次书信往还,特别是木刻展览一直得到他的同情和大力支持,但由于当时上海的斗争环境极其复杂,考虑到鲁迅先生的安全,金肇野未能与鲁迅晤面。鲁迅先生虽说不便出面,但他仍然关心在上海的展出,鲁迅曾捐助了20元作展出经费。经过一番准备后,木刻展终于在上海展出。和其他城市一样,盛况空前。这次历时10个月之久的全国木刻展览1935年10月中旬在上海结束。


                                                     金肇野先生

全国木刻展结束后,金肇野从上海回到北平,他与路一在《京报》创办了“熔炉”文艺副刊。不久震惊中外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爆发,他积极投身到学生运动的行列中去。当时他是东北大学的走读生,在请愿游行中与东北大学的同学佟云、魏震五等不幸被反动军警抓捕,关押在国民党监狱中,不久被营救出狱,在左联组织的安排下,他在《北平新报社》从事编辑和采访工作,并主编《北平新报》文艺副刊“文艺草”,当时北平和上海的一些知名作家如唐弢、曹靖华、孙席珍等人,都通过金肇野在副刊上发表作品。这期间金肇野创作了《西线无战事》、《海河浮尸》、《高尔基追悼会》等,散见于上海的《生活知识》、《新学识》等报刊上。

1936年初,金肇野随平津学生联合会宣传团南下宣传抗日,在往保定途中遭到反动军警阻截,被迫返回北平,在救亡运动中,他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7年6月,北方左联宣告解散,金肇野旋即加入了刚在北平成立的“北平作家协会”,他根据自己从事木刻艺术的实践及经验,撰写出《木刻刻画过程》一书,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金肇野随一大批流亡学生从天津到达山东、青岛、烟台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后又辗转到济南等地。

1938年春,金肇野在山西临汾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队”,不久,随演剧队从西安转赴延安。同年5月,金肇野在延安参加“抗战文艺工作团”奔赴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团成员有刘白羽、欧阳山、汪洋等,曾先后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所属冀西和冀中等地进行战地采访及抗战文艺宣传活动。在冀西四分区时,金肇野与他的好友高敏夫在战地相逢,在高敏夫的抗战日记中,记述了金肇野在抗日前线的活动片断,现摘录于次:

1938年10月14日

金肇野同志在四分区工作,给金打电话未能叫通。

1938年10月15日

午后遇金肇野同志。看金肇野骑的日本军马,照相机、手枪,日本士兵的皮帽子。那匹马是冀中军区吕正操司令员托金肇野送给毛主席的。

1938年10月19日

今天是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日,晚上参加冀中区学生举行的座谈会悼念鲁迅先生。金肇野在会上首先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我讲了个人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参加会议的都是爱好文学的青年,他们决定成立街头文艺社,我和金均表示同意和支持。

1939年,金肇野在平西抗日根据地工作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是《挺进报》负责人之一。翌年5月,他随挺进军十团转战平北,进行战地采访,他跟随部队夜行军,登悬岩,爬高山,涉激流,穿林海,驰骋于长城内外,在斗争环境残酷,生活极端艰苦的敌占区,他不顾个人安危,即使重病缠身,他仍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学习鲁迅锲而不舍的革命精神,依靠群众的掩护,坚持采访,坚持记日记,撰写了10余万字的战地日记和多篇报告文学和战地通讯如《记肖克将军》、《忆白乙化同志》、《龙赤游击队的战斗》、《血写的故事》、《袭击大乡公所》、《1940年创造起来的新平北》等散见于1941年《晋察冀日报》上。

1942年7月,金肇野从平西抗日根据地回到延安,不久,他担任了“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副秘书长。在延安,他参加了大生产运动,以及整风、审干等。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赵文仓老头子》(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抗战胜利后至建国初期,金肇野历任辽宁省辽中县县长,安东省政府秘书处处长,辽宁省农业厅厅长、辽宁省计委副主任、中共辽宁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等职。

1965年调北京,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苏联东欧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后,任中联部五局顾问,1983年离休。

纵观金肇野先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一生,虽然他与鲁迅的书信交往时间不长,但鲁迅对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他的成长、他的为人和他在文艺创作上的成就,可以说是与鲁迅先生的教育爱护分不开的。

鲁迅先生 1936年10月19日去世了,但金肇野一直以鲁迅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并且弘扬鲁迅精神为己任。在战火纷飞的长城内外,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在广阔无垠的东北大地……金肇野总是牢记鲁迅先生的培育之情,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总是闪现在金肇野的脑际。金肇野先生在战争中锤炼出的战斗韧性以及他几十年不知疲倦地走过的战斗道路,正说明了这一点。我想历史会记住他的,人民不会忘记他的。

                       爱新觉罗宗谱网转载

                        2023年12月22日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信息!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