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稿:觉罗哈坦
近日,很多网友询问许多关于“宁古塔”的问题,有人问,清初六祖被称之为“宁古塔贝勒”,他们是从宁古塔迁徙到新宾?还有人问,“宁古塔将军”和“吉林将军”谁管理谁?宁古塔是地名还是姓氏?为什么清代重犯回流放宁古塔?笔者就从满族姓氏文化、称号汉译、地名来源、清代流放制度、东北军事建制五个维度解读宁古塔。
“宁古塔”作为清代东北历史地理的核心符号,其内涵远不止于一个地理名称。它既承载了满洲族群的集体记忆,也因作为重要军政中心与著名流放地的双重身份,在清代政治史与文化史上刻下了深刻印记。本文试从满族姓氏文化、贝勒称号汉译、地名词源、流放制度及军政建制五个维度,对这一复合性历史概念进行系统考辨。
一、宁古塔地名的词源与空间意象
作为地名,宁古塔在清朝时泛指今黑龙江省海林市、宁安市一带;今日宁古塔即黑龙江省辖县级市,由牡丹江市代管的宁安市。宁古塔是满族的祖居地之一。汉晋为北沃沮之地,南北朝属勿吉,隋初称靺鞨。地名的释义,历来有“六祖说”与“六岗说”之争。清人吴振臣《宁古塔纪略》称:“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然考诸满语,“塔”(ta)并无“个”之义,更接近方位后缀。现代学者通过满语地理志书比对,提出新说:“宁古塔”可能源于“ninggun hada”(六个山岗)的语音流变。宁古塔城址周边确有连绵丘岗,符合满洲以地貌命名的习惯。从空间意象看,其地名本身即蕴含了特定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满族姓氏视野中的“宁古塔”关联
满族姓氏制度以哈拉(hala,氏族)与穆昆(mukūn,家族)为基本架构。与“宁古塔”直接相关的宁古塔氏(Ningguta hala),是世居宁古塔地区的古老氏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其散处宁古塔、绥芬等地,后多以汉字单姓“宁”“刘”为氏,体现了满洲姓氏的“以首字为姓”“音译为姓”的汉化规律。值得注意的是,“宁古塔”作为姓氏时,已脱离地名的具体指向,转化为标志血缘世系的符号。这与满洲氏族多以世居地命名的传统一脉相承,如瓜尔佳、叶赫、佟佳等均源于地名。宁古塔姓氏的存续,正是满洲族群通过姓氏制度强化地缘认同的典型例证。
三“宁古塔贝勒”的汉译及其政治意涵
“宁古塔贝勒”(Ningguta beile)常见于清初史料,指向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位叔伯祖父(德世库、刘阐、索长阿、觉昌安、包朗阿、宝实等)。此处“贝勒”为满语“beile”的音译,意为“部落长”“王”,而“宁古塔”并非其封地,实为满语“ninggun”(六)与“ta”(长)的合成词,直译即“六王”。明代朝鲜文献《李朝实录》已出现“宁古塔波伊”的记载(“波伊”即“贝勒”异译),印证这一称号早于后金政权建立。清修史书将“ningguta”汉译为“宁古塔”,既保留满语原音,又通过汉字“宁”“古”“塔”赋予其华夏化的庄重感。这一译法巧妙消解了“六王”可能引发的割裂联想,转而将部落联盟时代的集体领导传统,纳入以赫图阿拉为中心的地缘政治叙事中。
四、“发配宁古塔”:帝国刑罚体系中的“极边苦寒之地”
“发配宁古塔”在清代是令人闻之色变的严惩,其意象主要源于流人笔记与文学作品的塑造。顺治年间起,宁古塔成为清廷流放案犯(特别是政治犯、文字狱涉案者)的重要目的地,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吴兆骞、方拱乾等均流放于此。这一制度的形成,基于双重逻辑:
1. 政治威慑:宁古塔距离政治中心北京数千里,气候酷寒,环境恶劣,足以构成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惩罚,有效隔离政治异见者。
2. 边疆开发:清初东北“龙兴之地”地广人稀,将大量具有知识的流人“赏旗为奴”或充作苦役,客观上为驻防八旗提供了劳动力,并促进了当地农业、手工业及文化的发展。流人方拱乾在《绝域纪略》中记载了当地物产、民俗,吴兆骞甚至参与地方教育,这使宁古塔在“苦寒”标签之外,也成为边疆开发与文化传播的特殊场域。
五、“宁古塔将军”的设立与东北军政格局的演变
“宁古塔将军”一职的变迁,清晰反映了清廷对东北边疆治理的深化。顺治十年(1653),清廷首设“宁古塔昂邦章京”,为总管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乃至库页岛等广大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康熙元年(1662),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其治所(旧城在今海林市,后迁至今宁安市)成为清前期东北北部的统治中心。然而,随着沙俄势力东扩,国防前线北移。康熙二十二年(1683),为加强对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控制,清廷另设“黑龙江将军”,原宁古塔将军辖区缩小。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将“宁古塔将军”改称“吉林将军”,治所仍先在宁古塔,后迁至吉林乌拉。这一名称变更标志着行政中心的转移和吉林将军辖区的最终定型,“宁古塔”作为东北一级军政中心的时代就此落幕,但其作为吉林将军下辖的重要副都统驻防城,战略地位依然显著。
“宁古塔”一词犹如一个多面体的历史结晶,折射出清代历史的多重光谱:
* 作为姓氏与贝勒称号,它关联着满洲族群的社会结构与早期权力形态。
* 作为地名,它源自当地的自然地貌。
* 作为流放地,它是帝国刑罚与边疆开发政策的交汇点,承载了无数个体的悲剧与中原文化的北渐。
* 作为将军治所,它则是国家经略东北、应对地缘政治变局的军政枢纽。
从“宁古塔贝勒”的部落传统,到“宁古塔将军”的国家建制,再到“发配宁古塔”的帝国治理术,这一概念的演变史,正是满洲从部落联盟走向大一统王朝,并持续经营巩固其“龙兴之地”的缩影。

参考文献
1.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辽海出版社,2002年点校本
2. 吴振臣:《宁古塔纪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3. 杨宾:《柳边纪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4. 方拱乾:《绝域纪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5. 张杰:《清代宁古塔将军沿革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6. 徐凯:《清代八旗子弟》,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
爱新觉罗宗谱网
2025年10月25日
辽公网安备 21010302000807号 辽宁满协(2022)第7号
咨询电话:18540068988 13998815316 邮箱:haiqing9876@163.com 官方网址:http://www.axjlzp.com
爱新觉罗宗谱网知识产权证书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6 qingcha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