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和湖北东部等地区的起义。这些地区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当时叫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以后,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1937年7月7日爆发抗日战争,8月25日红军的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活动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10月2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45年,同盟国中国战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批下七道抗日反攻命令,并在其中第四道命令中首次提出“人民解放军”一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中共领导下的关内各解放区部队大批进入东北,10月31日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1946年中国爆发国共内战,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经过数年的国共内战,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后又进军西藏,统一了中国大陆。
丁秋生中将
丁秋生(1913—1995),满族人。他13岁就在江西安源煤矿当童工,参加革命后,是出了名的打仗不要命,20岁就当上了红41团政委。广昌战役时,丁秋生率41团进行强攻,伤亡惨重,丁秋生的左臂被打断,身上其他地方也中了弹,鲜血直喷。师长张宗逊看到后,说不惜代价也要给我把丁秋生抢救回来!瑞金医院院长傅连暲亲自上阵,7天7夜后,终于把丁秋生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连毛主席听说后,都说丁秋生这个人命大的很!为了歌颂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建军思想和建军路线,宣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丁秋生还利用病休期间,创作出以反映战争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层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和经验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源泉》。
万毅中将
万毅中将,原名允和,满洲镶黄旗,富察哈拉。他是满族将军中军衔最高者之一,他也曾是奉军中最年轻的的团长。1929年参军,1942年加入共产党军队之一的八路军。他卓越的军事生涯伴随他参加了抗日战争、两次国共内战、朝鲜战争等,他曾生俘日军少将原山方雄,为此日军据点中流传开一句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郭维城少将
郭维城少将,富察哈拉,正红旗下,奉天义州人。1934年参加东北军,1937年中日全面开战后,他参加了淮河、台儿庄、武汉等战役,随后东进山东,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官至少将。1942年策反起义加入共产党军队之一的八路军。1945年随军进入东北,开始与铁道打交道。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赵承金少将
赵承金少将,董鄂哈拉,1901年出生于盛京海城满族人家,为了谋生1917年参加了奉军,1937年加入了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多次卓有成效的打击日军,所部1个营已经发展成9个团。解放战争时他率部来到东北,因为林彪对原抗联将领和吕正操等东北籍将领均不很重用,他一般都只担任地方部队的领导职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白志文少将
白志文,满洲镶白旗,父亲前清时官居五品。清政府垮台后,白志文家境衰落,1924年,洪灾泛滥,白志文全家沦为乞丐,妹妹被卖当了丫环。为了混口饭吃,白志文被迫参加了军阀的旧军队。1929年参加了共产党军队,跟随共产党转战南北,他也是唯一一位参加长征的满族将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高存信少将
高存信(1914.05-1996.12),镶白旗,辽宁省开原人,民主斗士高崇民之子。193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十期炮科。1936年到东北军任排长。1938年参加八路军、入党。1940年在冀中平原参加抗日游击战。1955年授于少将军衔。曾任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等职。
于保和(扎隆阿)大校
于保合大校,满洲镶黄旗人,满语名扎隆阿,出生于吉林省伊通县城南青咀子屯,世代务农。于保合跟随赵尚志多次到萝北打击日本侵略军,给敌人以很大的杀伤。1937年2月,为配合抗联三军西征海伦,于保合被任命为留守一团政治部主任,率部队活动于佛山(今嘉荫)、萝北境内牵制敌人。在攻打金满沟金矿中,由于情报准确,部署得当,战士英勇,仅半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战后敌《大北新报》承认,金满沟被袭击,直接损失1万元。此后,他还参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为全国的解放做出贡献。
赵唯刚大校
赵唯刚大校(1905—1999),满洲镶黄旗人,1905年生,家中世代为皇太极的守陵人,为中共著名情报战线功臣。他在中共党内的身份是“满洲特科”秘书长,具体分工是发展党员、搜集情报和营救同志。他最早向组织发出日军可能发动满洲事变的消息,而且按照组织安排将这一信息传达给了东北大员臧式毅。然而,在东北军上下各人掩耳盗铃的状况下,臧式毅也只能徒呼奈何。
原载于红缨满洲
爱新觉罗宗谱网转载
2024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