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爱新觉罗宗谱网!
登录会员注册



宗谱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宗谱研究

为什么康熙最终选定接班人是雍正,而不是皇三子或皇十四子

本文发布于:2024-06-12 09:12:16
发布人:gary
新闻内容:

原创:历史大讲堂

       “清初四大疑案”之一,就有雍正继位。关于雍正皇帝是否通过合法途径继位,至今亦是历史上的一个争论焦点。随着历史学家和学者们不遗余力地挖掘真相,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明朗,虽没有十分有力的证据证明雍正皇帝继位完全无瑕疵,但是那些所谓的篡位证据,显然更加苍白无力而经不起推敲。

       我们暂且先不急着就雍正皇帝继位合法问题下结论,不妨我们先研究一下雍正皇帝是否具备继承大统之资质。

       换就话说,雍正皇帝上位到底是德不配位还是实至名归?

 

                  图1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皇帝

       决定雍正能否继位的第一重要人物必然是其父康熙皇帝。在经历了两废太子、大阿哥胤禔谋害太子和八阿哥胤禩结党营私等一系列争储风波之后,花甲之年的康熙皇帝被折腾地心力憔悴。作为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康熙皇帝自然无比清楚储君人选之重要性,然而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让康熙皇帝明白,储君之选择不可以公开明了化,只有仔细考察,认真比较,选定人选后,须在最后时刻公布答案。如此才能降低儿子们兄弟残杀悲剧之发生(至少自己活着的时候,可以尽量避免之),更可以消除围绕储君而形成威胁皇权之党派,康熙皇帝实在不想,再次极其严厉地处分某位皇子。

       此外,荣耀一生的康熙皇帝,也绝对不想因为立储问题给自己的执政生涯留下一个晚节不保的遗憾结局。他曾对着满朝文武公开表态,他选定的接班人必定是能让各位心悦诚服之人,定然是一位担得起大清江山重责之人。

 

                                                                   图2九子夺嫡

       那么是否有符合康熙皇帝这般要求之人选呢?

· 首先要肯定的是,康熙皇帝手里有的是可打的好牌。

       康熙皇帝一生子嗣众多,而且因为他十分重视对皇子们之教育与培养,所以他的儿子们大多都是出类拔萃之人物。也正因如此,“九子夺嫡”才成为冠绝中国历史的夺嫡大战,倘若不是一次高智商精英人群之间的比拼,而是一群酒囊饭袋,纨绔子弟们之间的撕打,还有什么意思可谈?所以,即便在老大胤禔、老二胤礽和老八胤禩相继倒台,被排除选择之外,优秀可选之皇子亦不在少数,如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皇五子恒亲王胤祺、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九子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䄉和皇十四子贝子胤祯等等。

 

                                                               图3 康熙帝妃

· 康熙皇帝手里好牌确实不少,但是真正的关键时刻上得去的“王牌”又有那几张呢?

       皇五子胤祺和皇七子胤祐,这两个人属于无心皇位型,虽然皇位与权力吸引力极大,但是还是有些人能想得开,这两位明白在放弃权力的同时也就规避了风险,所以主动选择全身而退。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子胤䄉属于能力欠缺型,二人早已经被父皇康熙皇帝贴上了撑不起大业的“标签”,这两位也基本与皇位无缘。但这二位与胤祺、胤祐不同的是,他俩自己当不上皇位,但是积极“抱大腿”,企图以这种方式捞取政治资本,从而有活跃于政坛之机会。

       除去上述两种类型,最后类型皇子就是争夺储位的有力竞争者了,主要有三人: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祯,那么就这三人比较各自优势又在哪里呢?或者说谁更有希望继承储位呢?

 

                           图4 爱新觉罗·胤祉(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

先说皇三子胤祉。

       胤祉的个人优势在于学问出众,他曾主持编纂《古今图书集成》,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百科全书。胤祉因此也得到其父康熙皇帝青睐,所以他个人在挣储方面也有跃跃欲试之意。然而,论政治方面能力,胤祉就十分有限了。举几个例子,康熙三十七年,胤祉是首批获封郡王爵位的皇子,在当时应该比较抢眼,但是这位老兄,却因为次年敏妃去世而百日内剃头,触犯了忌讳,遭受降爵贝勒之处分。

       此外,还有更为严重一事,有一位名孟光祖之人,竟然打着自己是胤祉门人而到偏远省份招摇撞骗,不少地方官员都被孟光祖蒙骗,就连年羹尧也在因受骗而受到了重处。尽管胤祉以无辜不知情而逃过处分,但是这势必会对他本人造成不良影响,会不会给康熙皇帝留下暗地里联络党羽之印象?即便康熙皇帝信任胤祉不会结党,至少也得说明你胤祉很不注重小节,与当年丧期百日内剃头之时没有什么进步。设想一下,将皇位传于胤祉,康熙皇帝放心否?

 

                        图5 爱新觉罗·胤禵,清圣祖康熙帝第十四子 (别称:允禵、胤祯)

说完胤祉再说胤祯

       胤祯之所以能够入得了康熙皇帝之法眼,主要还是他过人的军事能力。众所周知,大清王朝是以“马上民族”著称的满族人建立的,因此历代帝王都很重视武功修炼,清初尤为甚之。康熙五十六年,西北再生战乱,此时康熙皇帝已过花甲之年,御驾亲征很不现实。连康熙皇帝自己都承认,他自己现在老了,无法披甲上阵,倘若年轻十几岁,定然戎装在身,亲临前线。康熙皇帝说这话并非在吹牛皮,之前的三次亲征准葛尔就是实例。所以,这一次西北叛乱,康熙皇帝十分重视,虽然自己不能御驾亲征,但是形式上必须与亲征无异,方可稳定军心,才能更好地调动尚未叛乱的蒙古亲贵之军事力量。正所谓“上阵父子兵”,老父亲上不去了,那儿子就是最佳人选。

       面对这次建功立业的绝佳机遇,众皇子们都蠢蠢欲动,武功不佳的胤禛都毛遂自荐,就连被囚禁的废太子也妄图通过各种门路获取这次挂帅之机会。当然,康熙皇帝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废太子带兵的,至于胤禛也就是表表态度争取一下,康熙皇帝心里也很明镜。与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康熙皇帝,最终相中了自己的十四子胤祯,那个曾经为了兄弟顶撞自己的“毛头小子”。不得不说,康熙皇帝极会选人。胤祯此时刚过而立之年,年轻力壮更容易适应西北恶劣生活环境,同时胤禛的武艺在众阿哥之中,也是鹤立鸡群,出类拔萃之人物。康熙皇帝的思想还是有先祖影响之成分,那就是带兵之人不会舞刀弄枪,关键时刻不敢冲锋陷阵怎么行?显然,胤祯符合康熙皇帝的各种要求。

 

                      图6 爱新觉罗·胤禟(1683年—1726年),雍正帝即位之后改名为允禟

胤祯如愿在万众瞩目之下踏上了征程。

       实话实说,这次替父出征对于胤祯来说真是一次展现自我的绝佳机会,对于皇位最终能否为己所有就看胤祯接下来的表现,这一点相信所有的局内人都心里有数。但是问题就出现在,胤祯对于父皇的考验理解得过于简单了。他以为只要在军事上取得成功,为大清王朝建立功业,这皇位就是其囊中之物。

       事实上,康熙皇帝所要选择的接班人绝非只是一介武夫。原本,胤祯成为“大将军王”已然有了“自立山头”之资本,可以远离已经被父皇厌恶的“八爷党”们,摘了结党营私的“帽子”,但是胤祯却执迷不悔,至始至终都与胤禟等人保持着亲密联系。此外,起初胤祯率领大军,确实取得了一些列骄人战绩,但是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深入,清军并未取得预期之战果,战局一度陷入僵持,这都侧面反应出,胤祯在用人调度方面之能力还是有所缺陷。无奈之下,康熙皇帝将胤祯回京面授机宜,以解战争之围。

       因此,胤祯的不知洁身自好和关键时刻表现的略微不完美,都会让康熙皇帝感觉胤祯的政治敏锐性不足。这皇位要是让他继承,不是被“八爷党”那几位骨干玩弄于股掌,就是明目张胆地反目成仇,血雨腥风自然不在话下,到时候朝纲不稳也不是没有可能。康熙皇帝怎敢冒这等风险?

 

                                    图7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735年)

最后咱们来说说皇四子胤禛

       众所周知,最终夺得皇位之人就是胤禛。胤禛高人之处我总结主要有三点:自我完善、洞察人心和扬长避短。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首次大封皇子之时,胤禛仅封贝勒爵位,比起哥哥们差距很明显。康熙皇帝当时给出的解释是:皇四子“喜怒不定”,也就是说胤禛年轻之时容易发怒,情绪管理做得很差,这样的胤禛显然是难堪大任。自此之后,胤禛痛定思痛,书“喜怒不定”四字挂于书房之中,以父皇口谕“隐忍戒躁”为座右铭,鞭策自己努力改掉性格之缺陷。终于在康熙四十八年二封皇子之时,晋亲王爵,得到了父皇之首肯。相比胤祉的前后吊儿郎当性格且日后无甚变化,胤禛已然胜了半步。这是胤禛自我完善之例子。

 

                                                               图8 雍正帝书法

       洞察人心那就是胤禛的智慧了,集中体现在他对父皇康熙皇帝的心里揣摩以投其所好,以及对两废太子过程中各方势力之对比分析,做到知己知彼。进而如何以“闲王”之状态迷惑对手,在博得各方好感之同时,又与之保持距离,避免结党营私之嫌。他小心翼翼地培养着自己有限的“圈子”,让康熙皇帝即不觉自己在结党,又让其感觉到自己的进取心。对待康熙皇帝指派之任务,胤禛在一丝不苟完成之时,更是展现了自己霹雳手段,同时又毫不拖泥带水,没有沽名钓誉的“留一手”,显然这些都是他从那些对手兄弟处汲取的经验教训。除此之外,在康熙皇帝晚年,心力憔悴之际,他又能投其所好地让老父亲感受到了普通人家的天伦之乐。这一切,胤禛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如此怎能不得父皇之青睐?

                 

                                                             图9 雍正朱笔御批

       至于扬长避短,胤禛就更是高手,他的短就是他的武功一般。但是,胤禛清楚,皇帝的主要任务是治国安邦,不是带兵打仗,所以文韬远重于武略。所以在胤祯出征西北之时,胤禛获取了大量在文治方面展现自我的机会。如上文所述,胤禛同样极好地把握住这些机会,终集跬步已成千里,汇小流已成大河。在胤祯事业出现瓶颈之时,胤禛却一直稳步提升。如此一来,二者谁高谁低,已然有了答案。

       诚然,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绝非完人,但是就其克己修身、厚积薄发乃至步步为营的挣储策略来看,就已然无愧于皇位继承人之最佳人选。“高手不是一天练成的”,对于阅人无数的康熙皇帝来说,胤禛的进步就是他下定决心的“定心丸”。至于胤禛得位是否有“篡”之为,显然答案也不言而喻了。

文:王金百

参考文献:

1. 《清史稿——诸王列传》

2. 《清世宗实录》

3. 《清圣祖实录》

4. 《雍正传》 作者:冯尔康

5. 《揭开雍正帝的神秘面纱》 作者:杨启樵

6. 《雍正大传》 作者:关河五十州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载于今日头条

                     爱新觉罗宗谱网转载

                        2024年6月12日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信息!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