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爱新觉罗宗谱网!
登录会员注册



宗谱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宗谱研究

永陵之谜与永陵未解之谜

本文发布于:2024-04-11 05:11:35
发布人:gary
新闻内容:
       

独乐文化  

“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在历代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清王朝自皇太极建立以来,历经二百七十五年,先后留下三处皇家陵园,即: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关外指的是山海关以外,关外清陵具体指今辽宁省新宾县的永陵、沈阳市东郊的褔陵、沈阳市北郊的昭陵以及辽阳市东郊的东京陵。前三陵称“盛京三陵”,也称“关外三陵”、“盛京祖陵”、“清初三陵”。

关外陵寝埋葬的都是清入关以前的皇帝及其后妃,其中有的是被追尊的帝、后。在这些陵寝旁也建有许多陪葬墓。由于都是始建于入关之前,年代较早,所以颇具特色,对于研究清初历史弥足珍贵。

2004年7月1日在第二十八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清永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着重介绍一下永陵

永陵

          

满语称"恩特和莫蒙安",坐落在新宾县城西21公里启运山脚下的苏子河畔。是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氏族的祖陵,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祖父、曾祖、远祖及伯父、叔叔等皇室亲族的陵墓。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始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尊称为永陵。是著名的关外三陵之一。永陵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窖、果楼等部分组成。启运殿是永陵的主体建筑。整个陵寝占地1.1万余平方米。

游抚顺不能不游新宾,游新宾不能不游永陵。这不仅因为这里埋葬着"肇祖原皇帝"孟特穆、"兴祖直皇帝"福满"景祖翼皇帝"觉昌安、"显祖宣皇帝"塔克世等"四帝""四后",还因为这里的一切都闪烁着苍茫的,令人神往的历史光照。

那群山拱卫、众水朝宗、沃野平畴、草木葱郁的环宇,更加衬托启运山宛如一条探头藏尾的巨龙,横卧于陵寝身后,临河而驻,俯者饮汝。波光潋滟的苏子河、草仓河如同两条银色飘带,镶嵌于陵区,格外秀美。金瓦红墙交相辉映的永陵陵寝与美妙的大自然共同构成一幅巨大而神奇的图画。 陵园前后由三进院落组成。陵门曰正红门,三间,每间上有对开朱红木栅栏门扇。这充分展示了满族先民树栅木为城寨的古朴习俗。

走进陵门,扑入你眼帘的是神道两侧的四座碑亭。沿着神道,穿过碑亭,便径直来到了启运门。启运门位居方城正中,殿堂高矗,每扇门上九九八十一个金钉,显示了皇帝贵族的地位。大殿金漆彩画,雄伟壮观,四祖神牌,陈设高台。东西配殿,拱卫本侍。绕过启运殿便是宝城,俗称"月牙城"或"坟院"。 "兴祖"宝顶之前原有古榆一株,高数十丈,荫庇数亩,枝干洁屈,状若神龙。

乾隆皇帝东巡到此,封此树曰"神树"并御制《神树赋》一篇,又将其刻成卧碑传世。现仍存于永陵宫。 永陵始建于天命九年为"东京陵",顺治十五年回迁兴京陵,顺治十六年定为"永陵"。从康熙二十一年至道光九年的一百年间,迳相玄烨、高宗弘历、仁宗禺琰、宣宗敏宁四朝四帝先后至此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适时,万人随驾,连绵数十里。至今想来,也令人啧啧。

永陵之历史沿革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定都赫图阿拉,称为兴京。在这前后,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西北的桥山山麓挑选了一块濒临苏子河的平阳之地,为他的祖先们修建陵寝。

最初这里埋葬着曾祖福满的遗体和六世祖盖特穆的衣冠,当时定名为兴京陵,寓意祈佑女真人能兴旺强盛。至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东京辽阳,同时将祖父、父亲及父伯、兄弟等墓葬由赫图阿拉尼雅满山冈移葬于辽阳阳鲁山,也称为“东京陵”。

顺治十六年(1659),将东京陵祖茔遗骨从辽阳迁到兴京陵归葬,并改称为永陵,追谥列代祖先,还将桥山封为启运山。这座清王室营建最早、安灵最多的陵园坐落在辽宁省新宾县启运山下的苏子河畔,这里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远祖孟特穆(肇祖原皇帝)、曾祖福满(兴祖直皇帝)、祖父觉昌安(景祖翼皇帝)、父亲塔克世(显祖宣皇帝)、伯父礼敦(武功郡王)、叔父塔察篇古(多罗格恭贝勒)以及他们的妻子。

永陵背依启运山,前临苏子河,与烟囱山隔山相望,有“郁葱王气烟霭”之势,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永陵陵园较小,但景深开阔,风光旖旎,犹如点缀在万山丛翠中的一片红叶。
    陵园四周以红墙围绕,由陵前神道、下马碑、前院、方城、宝城几部分组成,平面呈正方形。

神道长1000米,宽13米,纵向南北直抵陵园正门。神道南端各置下马碑一座,上面刻有五种文字“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提醒人们到这里后已进入皇家陵园,要肃然起敬。穿过正门,门内横排四座碑亭,依左昭右穆的顺序,分别是肇、兴、景、显四祖的神功圣德碑。碑石矗立,碑文洋洋数千言,均是为祖先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碑亭之北按照“前朝后寝”的宫室制度,前边方城中设享殿,左右壁上嵌五彩琉璃蟠龙,给红墙黄瓦增添了不少色彩。

碑亭往北进启运门就是启运殿了。启运殿是祭祀拜谒祖先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高筑于月台之上,耸立入云,东、西配殿左右夹拱,更显得大殿的高大。大殿为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殿内四壁嵌饰着五彩琉璃蟠龙,殿堂供设暖阁、宝床和神位,殿前还有焚帛楼一座。大殿内供奉四位祖先皇帝和皇后的神主牌位,每年接受子孙后代的祭祀。

启运殿往北是宝城,俚俗称为月牙城。城宽22米,纵深19米,呈八角形,近4米高的砖墙环护在四周。宝城依借山势分为两层平台,城中陵冢环列,均为平地起封,封土下为地宫,其中多为检骨迁葬,还有肇祖孟特穆的衣冠冢。

宝城正中的兴祖直皇帝福满墓前,原有数十丈高的老榆树一株,根深叶茂,如伞如盖,荫庇数亩,枝干盘曲纠结,“状若神龙”,树身生长瘿结数百,十分奇特。乾隆皇帝于1778年曾东巡到永陵祭祖,作《神树赋》,赞叹“神树非柏非松,根从天上分来”,并御笔亲书,刻碑石于配殿之中。神树在同治年间被狂风摧倒,并压坏了启运殿的后坡,后枯死。

永陵是著名的清初关外三陵之首。也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体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群。它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充满了满族艺术风格,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永陵之风水之说

永陵位于新宾永陵镇西北一公里处,龙祖为长白山,龙祖从东北转北再转东南逶迤而行,一路绵延上百公里,层层簇拥。永陵龙前呼后拥,龙行有如巨浪蜂拥,气势非凡,到头开肩展开金水连珠帐,左右二缠护龙护送到头。

穴星为巨门星体,穴星正顶下脉,到山脚现孩儿脑,开口吐唇,左右龙虎均称,结为巨龙含珠之穴。永陵之龙,形势俱佳,具万乘之尊之势。再加上波光潋滟的苏子河、草他河如同两条银色飘带,镶嵌于陵区。四周群山朝拱,众水朝宗,前方若百官朝揖。左边青龙蜿蜒,右边凤山翔舞。穴前明堂开阔宽平,天门开而地户闭;外山包裹密如城垣,四周秀峰罗列。午方烟筒山,巍峨而雄伟。寅方天马星秀,禄马贵人方秀砂耸起。清顺治朝钦天监杜如予评为“天下第一福地”,风水绝佳。

       更加神奇的是,“青龙,白虎,近案”这些山距永陵都是12里。位于后方的坐山有12个山头,陵宫恰好位于其中。前方的龙须水(苏子河)流经此地长度正好也是12里。12这个数字象征着清朝12代皇帝,而永陵的风水地势所有的数据都与12相吻合。玄而又玄的是永陵后山有十二星峰中,中间三个星峰最高,此与顺治、康熙、乾隆时期之鼎盛正相对应。嘉庆以后,清朝逐渐衰落;最后一个星峰隐约难见,几乎不能称其为峰,第十二个皇帝溥仪成了末代皇帝、亡国之君。

       这一切,是纯粹的巧合,还是风水真的如此不可思议?传说中的神圣性与风水地势中的神秘性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个绝妙的地形非人间风水师所能及,或许真的是一种天意。

             

神树之谜

永陵占据了绝佳的风水宝地,根据《清慕宗实录》相关记载, 这和一棵具有神性的古榆树有关。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当政的时候,与钦天监夜观天象,忽然发现辽东有望不断的紫气滚滚而来,就像百条神龙在腾云驾雾。崇祯皇帝大惊,他怕这是混龙出世,担心自己皇位被篡,就从南方找来一个道行高深的风水先生赴东北破除这100条龙脉。

风水先生带领一班人马来到东北,走东沟,串西岗,一连破了99道龙脉。剩下一条离地三尺的“悬龙”。他认为既然是悬龙,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龙脉,就成不了混龙,不破也罢。于是,他便回京复命去了。

恰在此时,努尔哈赤在长白山被其他部落打败,被人追杀,于是,努尔哈赤背着父亲的尸骨,沿着长白山逃下来,打算给自己的部落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天,他来到苏子河畔,打算先住进附近一个小店。但是当地人怕犯忌讳,说什么也不让他住店,无奈中他只能祖先的骨灰盒取下来夹到了一棵树叉上(当地习俗骨灰盒是不能着地的,不然就等于落葬了),准备次日来取,然后回客店住下。

第二天要走时却发现怎么也拿不下来,一着急,他拿出腰刀猛力朝小树杈砍去。转瞬间,砍开的口子又愈合了。他感觉到很奇怪。便从当地找来一位看风水的先生,才得知这儿是块风水宝地,这座山形似一条龙,南面那座山形似凤凰,中间平原上有一条河(苏子河)。这在风水上称为龙凤夹一杠,预示着后辈必当皇上。后面龙岗山有12个山包,暗示着将有12代皇帝可作。

这时,努尔哈赤终于明白了原来后面的启运山就是一条龙脉,不着地,是一条悬龙悬在半空中,而自己在无意中放骨灰盒压中了龙脉。于是,努尔哈赤葬好骨灰匣,就回到长白山,把部落迁到离龙岗山不远的赫图阿拉住了下来。后来,努尔哈赤以父祖被害为由,发布“七大恨”起兵,他东征西讨,真的打败了明朝,做了清王朝开国皇帝,清朝也真的出了12代真龙天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给清朝带来12位皇帝的这棵“神树”曾经是清朝自身的一个象征。据记载,1863年枝繁叶茂的大“神树”被大风连根拔掉,巨大的树枝将永陵启运殿的屋顶都压坏了。紫禁城的同治皇帝感到此事不吉利,为了保住清朝的“气数”,他急忙命令两位大臣赶往东北,用木敦子撑住神树。然而,所有努力都无济于事,神树的“天根”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天意,连根烂掉了。若干年之后,神树旁边又长出了一棵小榆树,名曰“配榆”。人们原以为这棵配榆会给清朝带来新的生机,而正如风水师所预言的那样,这棵小树也渐渐地枯萎,大清帝国到了第12代便谢下了那长长的历史帷幕。

现在,这棵神树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乾隆的《神树赋》永远铭刻在石碑上。只有神树的一段残根陈设在陵园,作为这棵“神树”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历史见证。

永陵未解之谜

清永陵虽然已开放多年,研究它的专家、学者大有人在,但永陵的神秘外衣总是无法揭开,至今仍有许多谜团未解。

                  

坐龙之谜:

龙的形象历来是腾云驾雾,威风凛凛,但永陵四祖神功圣德碑亭的门口券脸上,却刻着似龙似犬的龙纹,远看就像两条坐在地上看守大门的狗。这就是造型独特的坐龙,坐龙昂首张口似长吟,肩微前弓,前左腿翘起,其爪飞踏瑞云。

瑞云与后左腿相连。有前腿略向前方直立,爪与地面相接。龙尾上翘向外卷曲。龙首、肩部和四肢饰有卷盟。在龙的前有腿、尾部及瑞云处,有以双向分开的扁钉残迹,当是为与它物相连接固定而铸。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条坐龙就像盛京皇宫里的琉璃升龙一样,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你是看不见的,这座龙的由来没有人能给一个准确的答案,有人认为满族人民对猎犬有深厚的感情,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在清军进关前是以游猎为主的民族,猎犬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中间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没有起兵前,有一次被明军追杀逃到一个荒草甸子里,跟随他的只有一条黄狗,太祖跑到草甸子里以后因为跑得太累和身上有伤就昏了过去,明军不敢进草甸子就放火烧草甸子,看到火已经烧起来,明军就撤退了。

黄狗为了不让火烧到太祖身上就跑到附近的水坑把身体弄湿,然后再跑到太祖身边用身上的水把太祖周围的草弄湿,这样大火就烧不到太祖了。等太祖醒来大火已经熄灭了,大黄狗为了救太祖,活活累死了。太祖为了报答大黄狗的救命之恩,就下令不许他的后代子孙吃狗肉,带狗皮帽子,还用狗型化作龙身立在永陵的神功圣德碑前表彰它的功绩。

就形成了今天独一无二的坐龙。有人进一步认为,把龙雕刻成狗的姿态不仅体现了满族祖先的特殊信仰,它的另一个重要含义是,清朝初年的统治者希望龙能像忠实的猎犬一样保佑大清王朝稳坐江山。也有人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狗是满族的重要神兽,两者结合而成的坐龙暗示着满汗一家,天下一统的美好愿望。





日月之谜:

永陵的正殿——启运殿的琉璃瓦殿顶正脊两端的鸱吻剑把上分别透雕着汉字“日”“月”二字,这种建筑装饰在古代皇陵中很少见。这是工匠贪图一时好玩随便发挥的吗?恐怕不是这样的。堂堂帝陵,哪能容人随便那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永陵建于何年:

关于永陵的开始建造的年代,以前普遍认为是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8年)。这个说法源于日本人前田升的《永陵及其附近遗迹调查报告》。近年来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原在沈阳故宫工作多年的李凤民先生经过潜心研究发现,前田升所依据的“戊戌秋八月”不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而是乾隆四十三年的“戊戌秋八月”,从而否定了永陵开始建造于万历二十六年的说法,提出永陵的建造时间应该在明末清初。有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主编的《中国建筑全集·清代陵墓建筑》说永陵约在明嘉靖年间修建。永陵到底始于哪年,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四祖何时入葬:

由于生前四祖均未当过皇帝,未建立过政权,势力不大,名气也不高,处于乱世时期,再加上当时文化相对落后,陵寝制度不健全,四祖的生卒日期,入葬日期,现在都已成了难解之谜。

  爱新觉罗宗谱网转载

2024年4月11日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信息!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