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爱新觉罗宗谱网!
登录会员注册



宗谱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宗谱研究

【转载】清景祖觉昌安第五子塔察篇古考

本文发布于:2023-08-27 12:27:04
发布人:gary
新闻内容:

读史札记

                                李凤民(作者:沈阳故宫博物院馆员)

《福陵觉尔察氏谱书》(以下简称《谱书》)1公布以来,在清史及满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从所发表的论述来看,研究焦点在于姓氏来源问题,特别是与爱新觉罗氏的关系方面。其中比较“先锋”的观点有二:一是“爱新觉罗氏是出于觉尔察氏”2;再是相反——觉尔察氏出自爱新觉罗的“德世库”3]总之,都认为觉、爱两氏有共同的血缘关系。

笔者对《谱书》作了粗略研究,得出拙见如下:“景祖”觉昌安第五子塔察篇古(以下简称“塔察”)并非亲生,乃是瓦尔喀部索尔火后裔;而觉尔察氏则是塔察子嗣的一支,因“冒犯”太祖努尔哈赤被从“爱新觉罗”黜出,移居觉尔察城以地为氏。

一、塔察并非“景祖”亲裔

塔察是“景祖”觉昌安第五子。这在清史上言之凿凿,从来无人怀疑。然而,《谱书》的出现使这件“史实”受到挑战。原来,塔察是瓦尔喀部索尔火五世孙,因与 “宁古塔”贝勒争锋失败而归附 “景祖”。

(一) 清史对塔察的表述及疑点

1.清官书对塔察的记载极其简略:“景祖生子五:长礼敦巴图鲁,次额尔衮,次界堪,次即显祖宣皇帝讳塔克世,次塔察篇古”4;天命九年(1624)四月“太祖以辽阳既定,建都东京,奉移景祖、显祖、孝慈皇后及皇妃、皇伯父、皇弟、皇子诸陵墓于东京”。在迁移名单中亦见其名;顺治十年(1653)六月塔察被追封为“多罗贝勒,谥恪恭”;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迁东京祖陵于兴京”永陵,罢积庆山祀典。塔察与其兄武功郡王礼敦陪葬永陵;塔察生四子,长祜尔哈齐,次达尔祜齐巴克式,三、四子无嗣。仅此而已。至于塔察生卒何年,有何业绩等具体历史均不详于载。

2. 塔察的几点可疑之处

其一,满族习俗大都以最小之幼子继承家业,称为“不分家子”5。可是,“景祖”却以第四子“显祖”塔克世为“不分家子”,父子同住赫图阿拉城,而对自己最小的儿子塔察却未见提及。万历十一年(1583)的“古勒之役”,明军围攻古勒城,城主阿台之妻系景祖女孙,景、显父子前往营救,结果双双罹难。如此重要家事亦不见塔察随行。

其二,“景祖”五子,长子礼敦巴图鲁被追封为武功郡王;次子额尔衮被追封为慧哲郡王;三子界堪追封为宣献郡王;四子塔克世被追封为“显祖宣皇帝”。唯独塔察被追封为贝勒。

其三,景祖五子有四人入享太庙;崇德元年(1636)四月创建盛京太庙,显祖入享太庙正殿,武功郡王礼敦入享太庙后殿,大清入关移盛京太庙于北京后,显祖设位于太庙正殿,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武功郡王礼敦与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三兄弟配享太庙中殿东庑。唯有塔察被排斥在太庙之外。

其四,是否陪葬东京陵记载不清。天命九年(1624)四月迁葬 “景、显”二祖及“皇叔、皇弟、皇子、皇侄、皇妃”等至东京陵,在迁葬名单中只提“皇叔塔察篇古之子贝勒祜尔哈齐”,塔察是否迁葬 《清实录》表述不清。

其五,陪葬永陵只是“三缺一”需要。永陵最初是“宁古塔”贝勒以其父都督福满立主的家族墓葬。崇德元年(1636)太宗皇太极因建国大清,追尊远祖孟特穆、高祖福满、曾祖觉昌安、祖塔克世为 “四亲”,设立“四祖”陵墓(兴京、东京各“二祖”)。顺治十三年(1656)“钦天监地理官奏称:兴京皇陵系第一福地,请仍迁景祖、显祖” 于兴京陵。顺治十五年(1658)正式迁葬,仍以原设于正位之兴祖福满立祖,“景、显“二祖按昭穆设位于兴祖两旁,作“品”字形排列,肇祖“衣冠冢”设于兴祖之东北角,地面不存封土。另在“四祖”陵墓之下设二层台地,附葬礼敦及塔察。关于因何以礼敦、塔察附葬史无明文。笔者推测:礼敦原在东京陵处于显位,而迁并兴京陵后失去了位置,礼敦在历史上功勋卓越,所以只好将其附葬在“四祖”陵下。但是,仅以礼敦陪葬于形式上不对称,而其二弟额尔衮、三弟界堪均 “绝嗣”,按制绝嗣者不可进入祖陵,在这种“三缺一”情形下,将塔察“抬出”陪葬礼敦。以上种种迹象显示,塔察在兄弟之间似乎“低人一等”,其中可能存在某种隐情?

(二)塔察出自索尔火

1. 《谱书》世系辩证

《谱书》开篇称:“溯自始祖索尔火,于明世中叶迁于长白山觉尔察地方,践土而居,因以为氏”。然而,《谱书》对其家族世系却有两种不同表述:一是以福各开头,一是以索尔火开头。在论证塔察身世问题之前,须对这个重要矛盾辩解明了。

1)以福各开头的世系

《谱书》上卷“原案奏章”记载:“(先是正黄旗包衣佐领觉尔察七十)恳祈王大臣等具呈:我们觉尔察入在宗人府蓝档子上,祈为转行满洲正黄旗下。来文从宗人府衙门送来,等因。乾隆元年二月十七日,王大臣批示等情:考察从瓦尔喀以来,觉尔察之高祖兄弟二人,兄名福各、弟名福押努。福押努不知有后无后,其福各生一子名他克什。他克什生子七人,知道四人之名,其三人之名不知道。四人之名: 长索尔火,次图穆布鲁,次塔察飞扬武,次塔郎阿。此四人原住长白 山之东……”

这个“世系”是乾隆元年(1736)宗人府根据正黄旗包衣佐领觉尔察七十之请,经由王大臣批示“转行正黄旗的一份蓝档子”。当时觉尔察七十正在筹备编纂《福陵觉尔察氏谱书》。不过这份“世系”颇有疑问,明显的错误是把本为末子的“塔察飞扬武”列为五子中第三子。而且仅有所谓前“三世”,三世以下不明。也许因为这些原因,觉尔察七十在编纂《谱书》时未将其作为正谱编入谱系。本文因此不采信这个“世系”。6

2)以索尔火开头的世系

索尔火原氏不详,仅知原居瓦尔喀部。索尔火一族世系载于《谱书》下卷:“奉旨开载觉尔察起头的高祖讳索尔火(始世祖),子二,长阿喀,次考巴颜……”7(见下表)“以索尔火为起头”这是圣祖皇帝钦命,必定有根有据;乾隆四年(1739)觉尔察七十编纂《谱书》亦遵旨行命;此谱从始祖至十七世,其中一部分是嘉庆十二年 (1807)及光绪三十年(1904)续修,谱系完整。本文以此为据。

2.塔察是索尔火五世孙

“塔察”是其名,“篇古”是其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即 “老疙瘩”。“塔察篇古”在《谱书》中又作: “孙扎七飞扬武”、“塔察飞洋武”、“孙扎七飞扬武”、“扎钦飞扬武”,这是满汉语音对译的不同写法。塔察在谱系中列为“五世三祖”(即“孙扎七飞扬武”)8,是始祖索尔火五世孙。

3. 塔察的 “双重身分”

《谱书》有两处指认塔察与觉尔察的祖孙关系。其一,康熙五十七年(1718)副都统觉尔察十一世扎勒呼就祖宗得官缘由“写给皇帝奏章后”,圣祖降旨:“《实录》之草稿(指《太祖实录》—笔者注)与将军永各那看。将扎勒呼高祖得官之地方查奏。钦此。”


永各那奉旨恭阅《实录》草稿后奏称:“景祖生的五子塔察篇古,就是我们祖宗。”9这可能是扎勒呼在奏章中提出与塔察的关系,而圣祖皇帝对此事语焉不详,所以命永各那恭阅《实录》草稿予以认证。其二,同年七月二十七日,内务府中堂玛起奉旨核查“永各那等查送觉尔察祖宗们的名字”后奏称:《玉牒》内载:“四祖的子之内有塔察飞洋武之名(即恪恭贝勒,坟在永陵——原注)。”10这些事实说明,塔察既是觉尔察氏的祖宗,又是“景祖”第五子。塔察的 “双重身分”显示他从索尔火五世孙,到“景祖”第五子的曲折经历。也显示他与“景祖”并非同一血脉。再有,《谱书》记载塔察生一子阿金那穆都;《爱新觉罗宗谱》记载塔察生四子:长祜尔哈齐、次达尔祜齐巴,三子与四子无嗣。也就是说阿金那为塔察归附“景祖”前所生;《爱新觉罗宗谱》四子为归附后所生。塔察在《谱书》是觉尔察氏;在《爱新觉罗宗谱》是爱新觉罗氏。

4. 塔察因部族争战归附“景祖”

女真社会在明朝中后期“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至骨肉相残” 的混乱局势越演越烈。当年追随凡察、董山迁移到苏子河流域的瓦尔喀部索尔火等族势力渐强,开始置董山后裔“宁古塔”贝勒于不屑,自行坐大,扰害四方。《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之一记载:“彼时有一人名灼沙纳,生九子,皆强悍;又一人名加虎,生七子,俱骁勇,常身披重铠连跃九牛,二姓恃其强勇,每各处扰害。”“宁古塔”贝勒面对强敌不甘示弱,景祖觉常刚 (觉昌安)有才智,其子李敦又英勇,遂率其本族六王(“宁古塔”贝勒)将二姓尽灭之。自五岭迤东,苏苏河迤西二百里内诸部尽皆宾服,六王自此强盛。“灼沙纳”不知其何族,“加虎”则是索尔火后裔。《谱书》对其与爱新觉罗这场部族争战虽然未作正面记载。但是在谱系中确有“加虎生七子”的名字:长岁顺,次都吉呼,三额图,四郎图,五额书勒勒,六沙克达某奇纳,七那敏。而且在名字后面明确标注:“以上七位祖绝嗣11,他们显然是在与“宁古塔”贝勒的争战中“被灭”。谱中同时期族人中绝嗣者还有“伍什白”、“胡什吞”、“左巴都吉呼”, “膝陈”、“巴郎阿”等多人,可能都是争战的牺牲者。可以想见这是一场规模不小,很激烈的部族争斗。在这场争战中“宁古塔”贝勒以绝对性胜利,维护了建州左卫的正统领导地位。塔察是加虎的同宗兄弟,定然也参与了那场部族争雄,他之所以成了敌方——“景祖” 之第五子,必然是“加虎生七子”被“尽灭”而被俘或投诚。

以战俘(包括抢夺)为“子”的现象在清初历史比较多见,五大臣额亦都第八子忠义公图尔格即如此,图尔格本是乌喇部八世祖约兰之子。在清太祖兼并乌喇部的战争中被俘,太祖为奖励额亦都将其作为战利品赐与。12] 

塔察身世的揭示,也是对爱新觉罗家族史以及清朝开国史的一个补证。

二、觉尔察氏从塔察析出

《谱书》对其姓氏来源一再表示说,明代中叶索尔火从瓦尔喀直接迁抵觉尔察,践土地而居因以为氏。有的研究者也相信了这个说法。其实,这是《家谱》之类私著通常采用的“倒踩年月”记述方式。觉尔察氏始出是在其迁居苏子河百年之后,在这之前该族并无此姓存在。

(一) 析出原因

先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圣祖皇帝听到臣下议论,盛京副都统扎勒呼言称:他的祖宗曾与太祖皇帝相邻而居,因获罪被削去红带子降为觉尔察的传言。遂即降旨给扎勒呼曰:“是你的何祖,因何事抽了红带子为陈满洲?将传说听见的事情具奏。钦此。”扎勒呼遵旨奏称:

我国初定之时,不知我的何世祖,与太祖皇帝院子相隔一墙居住。有家奴名噶打浑,不知因何事故,我祖动怒拿起配刀要杀噶打浑,噶打浑越墙跳进太祖皇帝院内藏避。我祖随后赶入院内,谓太祖皇帝曰:我的家奴噶打浑进了你的院内,献出与我,吾拿到家要杀。太祖皇帝曰:你的家奴没在我的院内。我祖大怒曰: 我眼看着噶打浑进了你的院内,汝不给吾辈,硬说没在你的院内。随时出来,手使佩刀即将廊檐柱子砍了数刀,曰:从今日以后不再来汝家,不系汝红带子。正说间将带子改下扔了,言罢回到家中。次日太祖皇帝出旨,召集阖族人等将此缘故诉与族人等因。 

又奉朱批,因我祖要杀家奴未遂,怒砍廊柱各情,理应从重严办,仍念同宗之情,仍应从班布理以上写七代,立七代册子。于是往上写恩诏七代,玉牒兼记,抽了红带子,嗣后为陈满洲觉尔察氏。[13

康熙皇帝对这些事情闻所未闻,遂即传旨给将军永各那,内务府中堂玛起以及宗人府、吏部等衙门调查此事。康熙五十九年(1720)圣祖降旨与内务府中堂玛起:“扎勒呼奏的各事全真,查觉尔察之祖宗很明白,宗人府的蓝档子有你们,内衙门并吏部、兵部以及宗人府蓝档子上全都记载。钦此。”14从此,觉尔察氏入在宗人府蓝档子上,每年所生之子,修理档子,送在宗人府衙门,记载蓝档子上。

以上扎勒呼所述之事,尽管有些传说色彩,在典制上有些属于 “倒踩年月”,但基本可以视为塔察子孙由爱新觉罗改为觉尔察的原因和经过。

(二)析出时间 

1. 第七世班布理说。有的研究认为砍太祖家廊柱“被抽了红带子”者是班布里。15理由当然是扎勒呼所言:“从班布理以上写七代,立七代册子。于是往上写恩诏七代。”班布理正是第七代。

不过,这个判断有一定问题,因为班布理对太祖是有特殊功勋之人。如,扎勒呼在写给圣祖一分奏章所述:

太祖皇帝初定之时,到在木奇地方。有木奇、玛尔墩的人,使人聘请太祖,太祖皇帝去的时侯,我高祖班布理拦阻谏诤曰:“这些新顺之人,不知他们是何心,岂可轻往?然带到我们村议论,兄长不可去,恐其有奸计也! ”太祖皇帝听从我高祖班布若是有事应当定期商议,不理之言,止驾未往,即差了五名人去。及至,均被木奇、玛尔墩之人用计全行杀了。

由于班布理“谏诤”拦阻太祖赴“鸿门宴”,免遭玛尔墩等人毒手。因此得到太祖隆遇:“阖户四十家系包衣呢特哈佐领兼管,百丁并无官差,闲逸,按年穿的衣服,吃的米粮使唤的奴才,耕牛,骑马,俱给养赡之”;万历三十一年(1603)修赫图阿拉城时所有人丁均出劳役,只有班布理家 “别算”。班布理第二份功劳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主动请求守护皇后陵园,受到太祖“夸奖”。所以在班布理“病故之时,太祖皇帝赐与牛羊,灵前祭祀,葬在兴京陵园之内”。班布理对太祖如此忠心耿耿,怎可能去砍太祖家廊柱?太祖对班布理如此厚爱,怎能因班布理一时鲁莽忍心将其驱逐,使之流离失所?

2.第八世他察说:也有研究认为“获罪”者是班布理第二子他察16。这个判断亦有漏洞:班布理生于嘉靖四十年(1561),第二子他察如果是班布理二十岁所生(即万历九年),太祖黜除班布理时他察还是一个只有几岁的顽童。

笔者认为,“获罪”者既非班布理也非他察而是塔察之子阿金那穆都。事发地在早期赫图阿拉城,时间是万历十一年(1583)至十五年(1587)之间。依据如下:

前文考及:“宁古塔”贝勒灭掉加虎、硕色纳二族,塔察归顺 “景祖”为子。“景祖”与“显祖”父子所居赫图阿拉城,塔察归附后必然亦随“景祖”至赫图阿拉。

太祖努尔哈赤十九岁娶佟佳氏为妻分家另过,分居后住地史无明文,近年有学者考察其地为“北砬背山城”17可备一说。

万历十一年“景、显”二祖死于“古勒之役”。噩耗传来,太祖努尔哈赤身为家族长子责无旁贷要回到赫图阿拉,主持门庭,接替“二祖”挑起建州左卫管理重担。特别是明廷承认努尔哈赤之父、祖是 “误杀”,给予其“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复给都督敕书”作为抚恤,之后,努尔哈赤成为名正言顺的建州左卫掌印官。

努尔哈赤在从北砬背回到赫图阿拉,当与其“五叔”塔察之子阿金那穆都相邻而居。所以才发生阿金那穆都追杀奴仆噶打浑,努尔哈赤为保护噶打浑免遭一死把他藏匿起来,阿金那在盛怒之下用配刀砍了努尔哈赤家的廊柱,又扔掉同族标记——红带子等等一幕。事发之后,太祖召集全体族人商议惩治办法,最后决定从第七世班布理以上列入恩诏,免与惩处,从第八世他察起始降为陈满洲,移居觉尔察,更改姓氏。

至于第六世获罪,恩诏理应从第五世开写,因何改从第七世写恩诏,向下施恩了两世呢?这是因为班布理对太祖有过救命之恩的缘故。班布理之父虽系“首犯”也因此沾光被纳入恩诏。

自此,塔察的子嗣们分为两支:一支为觉尔察氏,一支为爱新觉罗氏。但是他们同属瓦尔喀部索尔火后裔,与爱新觉罗并无血缘关联。

         (此稿原载于《清史研究》2011年8月第3期)

注释:

1《福陵觉尔察氏谱书》,首载李林主编:《满族家谱选编》(1),辽宁民族出版社 1988 年版; 此谱又由傅波、张德玉重新收集,载入傅波、何溥莹、赵立静主编:《满族家谱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后者将该谱上卷记为 “原案奏章”,又保留了原谱中的 “盛京依家沟坟说”。

2敦冰河: 《努尔哈赤祖居地考》,载《满族研究》1996年第4期,及《清太祖努尔哈赤族属考》,载《清史研究》1999 年第 3 期。

3傅波、张德玉等著:《满族家谱研究》,第211页,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清永陵志》第 71 页,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张德玉:《满族发源地历史研究》,第 335 页,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等等。

4《清太祖实录》卷 1,第5页。

5刘小萌: 《满族的部落与国家》,第226、227页,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5年版。

6敦冰河: 《太祖努尔哈赤族属考》,载 《清史研究》1999 年第 3 期,第 107 页,“表二”。

7李林主编: 《满族家谱选》(1) ,第23页。

8同上,第 28 页。

9同上,第8、9页。

10同上,第10页。

11同上,第23页。

12李凤民: 《清忠义公图尔格族属的新发现》,载辽沈

旅游丛书 《话说福陵》,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3李林主编: 《满族家谱选》(1) ,第 7、8 页。

14同上,第11页。

15刘庆华: 《满族家谱序评注》,第64页,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16《努尔哈赤祖居地考》,载《满族研究》1996年4期。

17李荣发: 《清太祖兴兵之地考》,载傅波主编:《抚顺地区清前遗迹考察纪实》,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爱新觉罗宗谱网

2023年8月27日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信息!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