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爱新觉罗宗谱网!
登录会员注册



宗谱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宗谱研究

【转载】嘉庆朝宗室人口迁移述评

本文发布于:2023-07-18 06:18:32
发布人:gary
新闻内容:

                                        高

       宗室人口迁移是清朝皇族人口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嘉庆年间闲散宗室大规模的迁移行动,缘由复杂,举措周详,颇有影响。本文就此试作述评。

                                一 宗室人口缘何迁移

       崇德元年(1636年)从皇太极建立清王朝始,皇族便依据与帝系的血缘亲疏,正式分为两个等级:即宗室和觉罗。这一规定为清朝宗室贵族的特殊地位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赋予其特殊的权利。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十月福临迁都北京, 大批宗室也 “从龙入关”。他们在皇亲国戚的光环笼罩下,开始其特权阶层的生活。

       清廷在政治上优遇宗室贵族,首先是对宗室王公的优待。顺治皇帝即位诏书的第一条中规定:“亲王佐命开国,济世安民,有大勋劳者,宜加殊礼,以笃亲贤。”二是对宗室的子孙加封。顺治皇帝即位诏书的第二条中规定:“亲郡王子孙弟侄,应得封爵,该部通察往例,损益折衷具奏。”三是对宗室人员的世袭封爵。清朝规定宗室爵位有14等: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宗室人员中没有出任职官者,主要通过功封 (宗室王公有勋绩而受封)、恩封(宗室近支而得封)、袭封、(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出缺,由宗人府选其子嗣内优者,由皇帝决定承袭之人)、考封 (亲王以下,除1子袭封外,诸子至20岁,例得推封。经过考试合格后授给一定爵位)等4种途径取得各种爵位③。但这只是宗室人口中的很少一部分人,清入关初期,宗室主要限于在宗人府任职,但宗室人口增长后,从康熙朝起便开始在宗室中挑补侍卫,或选任旗缺, 但外任官很少。

       清廷在经济上优遇宗室贵族。在清政府入关初期,大量地圈占土地,并将其赐封给王公勋臣。从清初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圈地,其中30%归皇族无偿占有。清廷还将国家岁入的各种地丁银、税银中的一部分作为俸饷分给王公贵族,其中得到最多的是和硕亲王,岁俸银1万两,米1万斛;最少的是奉恩将军,岁俸银160两,米160斛。宗室贵胄完全依靠领取这些俸银禄米和各种恩赏生活,他们普遍耽于安乐,根本不从事农、工、商、兵各业,完全成为一个寄生性的贵族集团。

       清朝定都北京后, 随着清朝政权的稳固,皇族人口亦随之无节制地迅速增加。据统计,顺治十七年宗室、觉罗1696人,其中宗室 419人。至清王朝灭亡后第四年1915年,宗室、觉罗共44628人,其中宗室24268人。255年间,皇族人口增长了26.3倍,其中宗室人口增长57.9倍。宗室人口的迅速膨胀,使其内部逐渐分化,按爵位分为三个等级:一是王公以上的上层贵族占 2.94% ;二是镇国将军以下的中层贵族占9. 66% ; 三是包括闲散宗室与应封宗室的下层贵族占 87. 4%。其尊卑贫富,相差悬殊。而造成大量闲散宗室(即无封爵宗室 )出现的原因是:有的原本有爵位,因过失而被降削成为闲散宗室;有的是根据爵位降等封授原则,即凡镇国公以下妾婢所生子 “为闲散宗室不授封”;另外如奉国将军子系中,除一子可承袭原爵, 其余都降为闲散宗室。而闲散宗室的子孙,除有少数受封者外,均未封爵。他们与其它贵族不同,没有经济上的特权,没有宗室享受的优渥的高额封银,没有广阔的庄园及大量的壮丁,他们只是靠清廷发给的赡养银谋生。

       人口的增加以及养赡银两的不足,造成部分闲散宗室的生计发生困难。当时清政府发放养赡金额情况是:康熙九年规定,“十八岁以上及无父子,俱照披甲例给以银米养赡”。康熙十年规定,“二十岁以上,每月给养赡银三两,每岁给米四十五斛,无父幼子,亦照此数发给,残疾不能行走者,每月给银二两,每岁给米四十二斛二斗”。宗室官员革职者准给予终养银。乾隆十一年(1746年)规定,“闲散宗室除月给养赡银米外,其子弟至十岁,亦给养赡银二两”⑦。另议定,清廷每年冬季月拨库银一万两,分赍八旗闲散宗室。乾隆三十年规定,每年恩赏一万两,拨出八千两给无养廉随甲三品以下侍卫将军、应封宗室、闲散宗室等⑧。乾隆四十年规定,因事革退宗室将军等,照残疾宗室例给予二两银粮⑨。对于闲散宗室的婚丧之事,清廷亦酌情发放银两不等。闲散宗室就是靠着清廷发给的固定养赡银,过着坐吃山空的生活。然而随着闲散宗室人口的继续繁衍,他们都需要得到清廷的“恩养”,这就给清朝财政带来极其沉重的负担,并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雍正时期曾下令裁汰宗人府一半的满洲司员笔帖式额缺,授予闲散宗室内考取一、二等者。乾隆帝于四十七年曾赐予18岁之闲散宗室四品顶戴,四品武职补服,这只是虚衔,旨在“俾天家子姓俱得邀章服之荣”,在名义上提高了这些闲散宗室的地位。

       清廷发给普通宗室觉罗养赡银,主旨是为了稳定皇族社会,维护皇族子弟不为人下的封建等级的尊严。然而,宗室子弟无功受禄,世代相传,其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不兵的体制,使其丧失了劳动力。在他们当中普遍养成了奢靡之恶习,他们中部分人痴迷梨园戏剧、私携妓女、争养宠物、赌博游戏,玩物丧志,不思进取,他们完全遗忘了先辈创业的艰难。尽管他们从小就例得一份优厚的“赡养银”, 但是,“辐辏京华,物产昂贵”,加之他们“皆涉侈糜,不识撙节之道”,一味“优游坐食,以至养赡不敷,衣食不丰”。特别是处于中下层的宗室,经济上逐渐拮据,入不敷出,难于维持生计。当时生计问题最突出的是,老圈旗地的大量典当流失,以及房产的转户变卖。清初,闲散宗室同样在圈地中分得部分田地(即老圈地 )。但人口繁衍,子孙分房,使土地份额越来越小,土地的总数却没有增加,一些上无片瓦、下无田地的宗室人等时有所见。一些人的家产吃光了,便流离失所,或流浪街头,甚至冻饿而死。贫困是犯罪的根源,贫困的结果,引发了他们对社会的不满,滋生是非,违犯科条等犯罪率大幅度攀升,给社会带来不安宁因素。嘉庆十三年六月,闲散宗室图克坦与西勒杭阿争闹,詈骂官兵,被判永远圈禁。嘉庆十八年(1813年)五月, “镶红旗满洲宗室柯敏佐领下闲散宗室四十三岁荣赞,不知守分安居,未戴顶系黄带,身穿白布汗褂,在街上(新街口)斗殴滋事”⑩。这有损于皇室高贵血统的形象,嘉庆帝也深感丢失颜面。

       鉴于在京宗室耽于游惰、追求浮华之风日益严重,乾隆皇帝曾反复要求宗室王公、总管族长等训谕各族宗室、觉罗,令其节俭度日,勤谨当差,演习清语骑射技艺,不可好勇斗狠,酗酒滋事,不可任意各处游逛,流入匪类恶习。嘉庆皇帝曾颁发“御制宗室训”一篇,向宗室等一一传告,以提示警觉。雍正、乾隆、嘉庆朝中期,都曾有过将闲散宗室遣散或移居的尝试,但因此事重大,许多问题棘手难筹而多数未果。然而,闲散宗室的生计问题日益严重,嘉庆皇帝愈发感到它的压力。嘉庆帝在谕旨中说: “近日宗室之人数众多,十倍于前, 不肖者亦以今日为多。凡逐下流,不知自爱,屡犯王章。”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地位的巩固,嘉庆帝下决心将部分在京闲散宗室迁移到盛京沈阳。之所以如此,其一盛京物价比较低,生活费用不高;其二盛京为清朝肇兴之地,民风淳朴,宗室移居在那里生活,有益于遏制日益泛滥的奢靡之风。嘉庆十八年谕:“因八旗闲散宗室支派繁衍,生计维艰”“挑派闲散宗室前往居住,照旧给予钱粮并另筹拨田亩,以为添补养赡之需。原以优待宗室,裕其生业,俾日习陪都淳朴之风,藉资造就”⑬。

                                       二 盛京住房的筹建及迁移

       此次迁移的闲散宗室共70户,其中有闲散宗室275名口,随带男女仆从160人,共计435人。他们分作3起,乘坐大车188辆, 定于嘉庆十八年九月初六日、十一日、十六日分别起行。

       宗室迁移是件大事,清廷为此尽了最大的努力,做了周详的安排。为使迁居的闲散宗室安居生活,清廷首先为他们解决住房问题,对房屋建盖的规制、地点等,曾进行多次商讨。最初决定将他们定居在大凌河柳河沟或凤凰城等地,房屋的建制为一旗一屯、每屯各筑一堡,移居宗室被分散在各堡定居,并分给旗地,派去宗室大员于适中屯所驻扎管理。规划奏报给嘉庆帝后,他认为建筑之地 “相隔或数百里, 或千数余里,其所云适中之地,四面相距辽远”,势必会出现派去之 “宗室大员驻扎一处于千里之外,耳目周察及弹压亦属势所难行” ⑮,遂决定将旗屯选定在盛京小东门外。为了避免宗室移居之后没有约束,房间布局仿照京中八旗健锐营房规制,比户聚处,外仍缭以垣墙,安设总门。围墙内外,建造官厅并派宗室大员前往居住稽查。

       移居宗室的房屋如期建造,嘉庆十八年四月,盛京工部侍郎润祥、常川亲往查验,“所有应建瓦房六百余间,筑打地基已成,大木间架初立,应用杂项物料很快运齐,其烧造砖瓦立定限期,随运随砌,约在八月内可以完工”。其中“宗室营房内有关帝庙一座,弹压司员等居住办事公所三处,堆拨房二处,并周围大墙更楼等项工程,宗室住房七十所”⑰。建好之宗室住房,循照定例亦俱一律予以保固。俟限满之后,如有应修理之处,再由该宗室等自行粘补。

       闲散宗室迁移,是很复杂的一项工作。有些闲散宗室家境宽裕,不愿意移居,甚至以死抗争;而有的闲散宗室又为了争到移居的名额而犯罪。如闲散宗室麟鉴将官厅枪架故意扳坏,经步军校拿送讯据供称:因移驻盛京恐宗人府不派,是以将枪架扳倒。为使此次迁移活动顺利进行,宗人府拟定了一套详细而周密的计划。从迁移的人口数量、车辆配备、沿途管理、婚嫁丧事、教育学习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安排⑱。

此次闲散宗室的迁移最早拟定为55户,但因盛京在盖建房屋时多了15所,日久空闲,势必渐就糟朽,于是清廷又添派15户,合成 70户。据档案记载,70户闲散宗室,共 435口,按照各户人数每二、三人坐四套席棚大车 1辆,应雇用车辆 188辆。此事交由顺天府负责,按照守候、行程计价,其中守候 2日,应用银195两5钱2分; 行程18日,用银 3384两,共用银3579两5钱2分。宗室 70户, 275名口,每人每日拟给银 5钱作为伊等途次盘费及分赡奴仆之资斧, 每日应用银132两5钱,计18日,其用银 2475两。经费由顺天府赴户部照数支领。此外,除分给车价盘费之外,宗人府再赏银每人15两,俾制行装,其随从男女仆从160人,亦各赏银4两。在移居宗室起程之前一日 9—11时,令顺天府拣派干练员役,将车辆如数压赴宗人府衙门,宗人府即派司员催令各该族族长、学长等将移居宗室人等送至宗人府衙门前,认准车辆届时一同起行。

       宗人府考虑到移居的人口较多,路程遥远,沿途村镇店寓之多寡难以预定,如临时现寻宿处,碍难办理。因此在移居宗室起程日期确定之后,由宗人府先行知会直隶总督,盛京将军、奉天府府尹,令其先派妥员定拟沿途站数宿处。其沿途买用饮食等项,务须按价偿还,不得任意争持及倚势克扣。如有不遵约束者,令钦派大臣酌量事之轻重,分别惩办。其随从奴仆以及车夫店户买卖人等,若有滋事情弊,即交该地方官照例办理。

移居人口到盛京之后,是按旗被接管的。盛京原设有总族长一员,左右翼族长各一员,佐领各一员。今移居宗室到沈,按旗分翼归入原设族长佐领下管理。其婚丧事故、子女增减钱粮、恩赏、考试等一切事件,俱由在沈驻扎章京会同原设族长详细查明,行文注册加结具保 呈明。总族长照依原住宗室,呈报盛京将军一体办理。

       对于宗室婚丧问题,宗人府规定:移居宗室子女之婚嫁,如该宗室等或其子已聘定京中旗人之女,或其女已许配京中旗人之子,但因年在幼龄,尚未嫁娶,令到沈后俟其子女及岁 ,准其告假进京办理婚嫁之事。移居宗室之祖父坟茔多有在顺天府所辖地方,该宗室等到沈时 ,如遇亲丧事故或愿在沈另立坟茔或愿扶柩回京安葬,俱令驻扎章京等详开婚丧事故名册,具保呈明。由盛京将军办给路引口票,定限给假,移咨宗人府。俟其事毕,宗人府催令回沈缴销引票。

       此次宗室迁移行动规模较大,由盛京将军和宁、户部侍郎润祥、礼部侍郎诚安统辖弹压。对各起弹压的官员也经过认真的选择,如将奉国将军以下之经历,主事以下人员内,将老成练达者,随钦派大臣沿途照料约束办理一切事务。由于这次迁移行动时值九月深秋,道路尚有泥泞,清廷责令各该地方官沿途率兵役妥为照料。另外再雇觅骡马数 10头,以备宗室出关后所乘车辆牲口内如有疲乏者,即行更换接济,俾得通行无阻。

       经过一番准备,嘉庆十八年九月初六日,以晋隆为管事,率领宗室郎中文弼、杰信,带领第 1起移住盛京之宗室自京起程,二十四日抵盛京。嘉庆十八年九月十八日,不入八分辅国公裕瑞为管事,率领奉恩将军福永阿、无顶戴宗室绵清,带领第 2起宗室歧善保等 24户 ,其男妇102名,仆从38人,出山海关,于二十九日行抵盛京。具奏报两起 “宗室迢途行走及尖宿处所,均听约束,实属安静,即仆从人等亦无违犯等事”。时弹压宗室之郎中将宗室户口带至新建宗室官房,按户指明住所安置妥协,应给予居家日用一切器具柴米等项如数拨给。而第 3起则因白莲教运动的干扰,无力顾及没有继续进行,嘉庆十八年九月二十三日旨:移居盛京宗室第 3起,著停止起程。已领赏项无庸追缴。这样首次宗室回迁行动就此告一段落。

                                          三 宗室人口移居盛京管理条规

       宗室部分人口移居盛京后,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和宁、润祥等拟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移居宗室管理约束章程》⑳,报请皇帝批准。通过这些措施,移居宗室人口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首先是专设弹压宗室司员。为防止弹压宗室司员稽查难周,事宜未谙,拟派佐领、防御各一员,轮住公所,协同约事,帮办事务。其公所设 3处,共派马兵 6名,听候差遣;帖写兵各6名,书写事件,俱轮流更换。如有不安本分、不服约束者照章惩办。

       其二是移交盛京将军衙门管理。移来宗室,按照京中旗分,由弹压宗室官员处查明造册送将军衙门,转交本处宗室总旗长存记档案。每年春秋两季应领饷银,并红白事件,年已及岁,应请食饷顶戴及所生子女等事,由该郎中等呈报将军衙门札行盛京宗室总旅长,照例办理,以归划一。

       其三是日常支用管理。宗室人口移居盛京后,照例每年应给地租银 21两 6钱。此项银两都是提前一年发放,以备第二年安家急用。宗室人口到盛京时,70户居家日用的器具,并十月分柴米等项,已派员动用所存去岁租银置办齐全,由弹压郎中按户分领。节省余剩银两,仍按户发给,其本年应得地租,均于十月内支领。

       其四是安设堆放稽查出入。宗室营房楼门内外各安设堆放 2间。门内派委官一员,带兵5名。门外派领催 1名,带兵 4名。值宿巡更,稽查出入,按旬更替。如该宗室等有紧要事必须亲身外出者,应令报明弹压宗室司员,发给照票始准放行。有不按时返回者,照章查办。

       其五是增设盛京宗室学额。盛京宗室学原设有正副管长各2员 ,满教习1员,汉教习2员,弓箭教习1名,宗室官学生的名额设20名。由于宗室之子弟的迁移,便将原设官学员增加五名,随时挑补,照例给予公费。每遇学考之年,照本处旧住之宗室,一律办理。

       再有是添盖买卖食品房舍。宗室的营房在内治门外,距大城街市里许。所有宗室生活必须的油、盐、酱、菜等一切零星食物,不便逐日纷纷进城粜买。因此将营房墙以外东西闲地 ,招募小贩,拨给地基,准其建房出卖食物。

       此次闲散宗室的移住,正是因为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有效的管理,保证了他们得以安居生活,免去其后顾之忧。

                                                 结

       对清朝嘉庆年间的这次闲散宗室迁移之举,有以下几点看法:

       1. 宗室是“天潢贵胄”,皇朝对其恩养“至优至渥”,享有政治、法律、经济、军事上的种种特权,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那么何以出现“宗室生计”问题呢?纠其原因,不外三点:

       第一是宗室生齿日繁,闲散宗室越来越多;第二是养尊处优的生活,使宗室养成奢靡之风;第三是宗室不工、不农、不商,丧失生计的能力,坐吃山空,终必腐败,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2. 嘉庆帝迁移宗室是清代解决宗室生计的一次创举,是一次改革宗室人口政策的尝试。宗室生计乃至八旗生计问题,康熙时期便已出现,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皇帝对宗室屡加恩赏,但都未能解决。当康乾盛世之时,国家财力雄厚,还有能力加恩养赡宗室皇族。到了嘉庆时,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白莲教等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政治腐败,国力日衰,国家无能力解决宗室的生计。所以嘉庆帝不能再加大对宗室恩养的财政投入,而采取将京城部分闲散宗室迁移的做法。

       3. 这次宗室迁移,虽然是改革宗室生计的一次创举。但对整个宗室管理看,政策并未有多大的变化。清廷仍然按例发给养赡银,其中:宗室年15岁准食银2两,20岁准食银3两。清廷每户拨给土地 360亩,但闲散宗室们自己不耕种,而是将土地出租,每年收取租银,他们仍不事士、农、工、商各业。虽然生活地点和条件有了变化,但宗室不营生计的根本依然如旧,所以最终还是解决不了宗室生计问题。

       由此可见,虽然清政府认识到宗室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生计问题、腐败问题、财政问题,但始终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和对策去解决。但此次宗室迁移的行动,毕竟是清政府在宗室制度改革当中的一次尝试。

注:①②《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 9。

③⑤⑥⑦⑧⑨《清会典事例》卷 2, 第 32页; 卷 6, 第 1— 5页。

④鞠德源《清朝皇族的多妻制度与人口问题》,北京市社科院满学所编《满学研究》第一辑,1992年 7月。

⑩⑭⑰⑱⑲⑳《军机处录副奏折》卷 1635。

《军机处上谕档》卷 839

⑫⑬《军机处上谕档》卷 863。

⑮⑯《朱批奏折· 工程》卷 66、65。

(作者高换婷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研究馆员 邮编 100031)

(责任编辑 王道瑞 )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信息!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