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玉牒》是皇族族谱,中国古代的《玉牒》,只有清朝的大量存留于今世, 有数千册,主要收藏于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
清朝的《玉牒》有横格、直格之分,横格列示族人各支系男性成员之辈分, 直格记同辈男女之生平,男女分别造册,内容较横格丰富。另有《星源集庆》, 是以横格形式记直格《玉牒》之内容,也男女分册,可视为《玉牒》的一个别类。
本文所说的满族,是指纳入八旗的所有旗人组成的民族性群体,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内务府包衣旗的旗人,当然也包括满洲皇家的爱新觉罗家族。这是循从现今清史、满族史研究中的较流行的观点。本文也以「满族」这一概念指代研究物件。
学界利用《玉牒》作人口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笔者曾以《玉牒》 为重要资料,考察满蒙联姻问题,还注意到它在满族史研究的其他某些方面也颇具价值。现一并介绍。
反映婚姻方面的资料,主要是《列祖女孙直档玉牒》(下简称《女直档》, 又俗称「女直格玉牒」),《列祖子孙直档玉牒》(下简称《男直档》。又俗称「男直格玉牒」),《星源集庆》,下面先简要介绍《女直档》、《男直档》及《星源集庆》所记内容的概况。
这几种档册所记之女性、男性,都是先标明其生父,在生父名下,集中列述他们所有女儿、儿子。按出生年月日先后,以排行即齿序依次列为:第一女、第二女、……或第一子、第二子、第三子、……。直档玉牒,是以竖格即直格的形式,记各女各子的生平,诸如出生年月日时,生母、婚嫁、册封、出任官职(男性)、奖惩、卒年月日时、享年等。《星源集庆》是以横格的形式,记直档的如上内容,由于《玉牒》是10年一续修(初实际为9年),《星源集庆》是每年一续修,所以《星源集庆》所记的某女或某子的内容,比该女或该子在《女直档》、《男直档》玉牒中所记的内容要详细,唯所记只是乾隆皇帝诸子的后裔女孙、子孙的生平。
上述档册所载有关婚姻方面的内容是:(一)某女、某子的生母,反映的是该女该子生父与生母的婚姻,由于生母还记其是某姓氏、某爵、官或一般人之女,所以又反映了这桩婚姻的家世背景等等。(二)某女出嫁情况,如订婚、结婚之年月,夫婿之姓氏、爵、官或平人,嫁蒙古者记其部旗。(三)某子所娶之 妻及其姓氏、家世、所纳之妾的姓氏。以上内容,对满族史研究有价值的大至有以下几方面。
(一)满蒙联姻
满蒙联姻,是有清一代对蒙古实行的国策,主要表现为满族皇帝将本皇家之公主、格格指嫁蒙古贵族,满族王公与蒙古王公之家也自行通婚,这是清代满族史、边疆史中的重大事件。由于上述档册对满族皇家各代每个子女(包括出生后就夭折者)都作生平记录,婚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而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满蒙联姻的整体概况,经笔者逐册、逐人查找并作统计,获知有清一代满蒙联姻,由清入关前至宣统三年长达300年(民国以后未计)595 次。并进一步得知诸如满蒙联姻的阶段性及各阶段特点,联姻蒙古的地域、部旗分布、重点部旗地区,某些联姻事件的具体政治目的,满蒙长期、多人次联姻所繁衍后裔之血缘融合等等。以上,在拙作《清朝满蒙联姻研究》①中有较详细的叙述,于此仅以史料价值的一个方面作简要归纳。
清入关后,曾一度号召满汉通婚,但不久又行禁止,此后至清末的光绪二十七年才废除这一禁令,所以清代的绝大部分时间内,是实行满汉不通婚的政策,而实际情况又是很复杂的,比如对满洲旗人、尤其是对满族皇家的禁限控制,就比汉军旗人要严得多。
满族皇家,是禁止与汉人通婚最严厉的控制物件。但是,在清代历朝皇帝的后宫妻妾中,却又有不少汉姓女,这在唐邦治的《清皇室四谱》之各朝皇帝的「后妃」卷,及张尔田《清列朝后妃传稿》中均有记载,那么,其他满族王公等人的妻妾是否也有汉姓女?在满汉禁止通婚的政策中,禁控最严的,又是不许满族女出嫁汉人,尤其是满族皇家之公主、格格,是绝对不许出嫁汉人的,实际情况到底怎样,一般资料也极少记述。凡此,在《玉牒》中均可找到详细的答案。
从《男直档》玉牒的记载可知,②从清初到清末,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到清末的宗室王公,都有取纳汉姓女为妻妾的。见以下所列。
太宗辈:努尔哈赤子
辅国公巴布泰,四娶妻李氏,李绶之女。另室所居妾,姜氏,姜秀之女;
金氏,金瑞之女。
巴布海,妾,李氏,李文祥之女;张氏,张二之女。
英郡王阿济格,妾,李氏,李士兴之女;俞氏,俞春仁之女。
奉恩将军赖慕布,妾,杨氏,杨文兴之女。
睿亲王多尔衮,妾,李氏,李什绪女。
豫亲王多铎,妾,良氏,良国柱女。
世祖辈:
肃亲王豪格,庶福晋,黄氏,黄邺沁之女;妾王氏,王明之女。
辅国公常舒,妾,刘氏,刘琦之女;韩氏,韩尚之女;庞氏,庞玉之女;
高氏,高晋之女,杨氏,杨实之女;王氏,王晋之女;
周氏,周耀之女,陈氏,陈伯先之女; 刘氏,刘大之女。
辅国公韬塞,妾王氏,王之贵女。
(余略)
圣祖辈:
裕亲王福全,庶福晋,杨氏,杨安之女;杨氏,默色之女。
恭亲王常甯,继福晋马氏,马义仓之女;庶福晋陈氏,陈福滋之女;
妾吴氏,吴应熊之女(吴三桂孙女)。
纯亲王隆禧,嫡福晋尚氏,尚之隆之女(尚可喜孙女)。
辅国将军国泰,三娶妻佟氏,佟养正之女;四娶妻陈氏, 陈国泰之女;
妾程氏,程达之女,妾潘氏,潘祥之女。
庄亲王博果铎,庶福晋:石氏,石贵之女;张氏,张文策之女;
周氏,周达之女。
惠郡王博翁果诺,继福晋张氏,巡抚张得第之女;妾刁氏,刁玉之女,
孙氏,孙成之女。
(余略)
世宗辈:
(为简洁,汉姓女生父之汉姓名略去,仅个别人标出):
直郡王允禔,继福晋张氏,总兵官张浩尚之女,诸妾中之汉姓女:钱氏、阮氏、郭氏、范氏、王氏、高氏。
废太子允礽,侧福晋程氏、唐氏、李氏、王氏;庶福晋范氏、刘氏;
妾刘氏、钱氏、邱氏。
诚亲王允祉,妾王氏、朱氏、吴氏、陈氏。
庄亲王允禄,侧福晋,朱氏、胡氏、薛氏。庶福晋,王氏、廖氏。
裕亲王保泰,妾吴氏、刘氏、田氏、朱氏、项氏、郭氏、施氏、姜氏、
王氏、田氏。
(余略)
高宗辈:
弘时,妾锺氏、田氏。
和亲王弘昼,侧福晋崔氏。
果郡王弘曕,嫡福晋范氏,范宜宾之女。侧福晋张氏,庶福晋刘氏。
理亲王弘晰,妾强氏、章氏、袁氏、王氏。
辅国公弘曣,嫡妻左氏,左世恩之女;妾陈氏。
(余略)
仁宗辈:
成亲王永瑆,侧福晋刘氏、李氏。
庆郡王永璘,继福晋武氏;侧福晋刘氏、孙氏;庶福晋李氏、赵氏、张氏。
裕郡王亮焕,侧福晋张氏;庶福晋刘氏、王氏;妾刘氏。
肃亲王永锡,侧福晋李氏、赵氏、孙氏、杨氏。
(余略)
宣宗辈:
惇亲王绵恺,侧福晋高氏(高佳氏)。
瑞亲王绵忻,侧福晋徐氏(徐佳氏)、庶福晋刘氏。
惠亲王绵愉,侧福晋杨氏(杨佳氏)、侧福晋谢氏(谢佳氏)。
荣郡王绵亿,嫡福晋张氏(张佳氏)、侧福晋王氏(王佳氏)。
定郡王绵恩,侧福晋尤氏(尤佳氏)、李氏。
肃亲王敬敏,侧福晋朗氏( 朗佳氏),岳氏(岳佳氏)。妾何氏。
绵砨,嫡妻田氏(田佳氏),副都统田国荣之女。
(余略)
文宗辈:
恭亲王奕訢,侧福晋薛氏(薛佳氏)、刘氏(刘佳氏)、崔氏、刘氏。
醇亲王奕譞,侧福晋刘氏(刘佳氏)。
镇国公奕梁,侧室刘氏,妾冯氏、张氏、周氏。
(余略)
穆宗、德宗辈(载字辈):
贝勒载涛,嫡夫人姜氏(姜佳氏) 。
辅国公载澜,妾张氏、李氏。
镇国公载泽,妾刘氏、朱氏。
(余略)
以上是随便摘录(康熙以后绝大部分是近支宗室,远支宗室及觉罗多未摘录), 仅从这小部分摘录中便可看出,在皇帝以外的满族皇家成员中,汉姓妻妾是大量存在的,既有妾、庶福晋、侧福晋或侧室,也有嫡妻。身份为嫡妻者数量较少,身为妾者量较大。她们都未标记旗籍,根据其他情况推测,其身为嫡妻者,应是在旗汉人即汉军旗人,庶妾,应有一部分人是属于旗外汉人。乾隆五十七年宗人府议准:「宗室、觉罗不准与汉人结亲, 违者照违制律治罪」。嘉庆二十五年又强调:「嗣后亲王至奉恩辅国公, 有私买民女为妾者,查出即行革爵」,此前的嘉庆十八年,嘉庆帝也恐宗室「与汉人联姻」而发布谕旨。③屡次发布这种禁令,正说明宗室王公等纳汉民之女为妾情况的存在。但无论是在旗汉人,还是非旗人的汉人,她们的血统都是汉族,所生育的子女都是满汉混血, 如清太宗之子常舒的两个儿子海清、海林,海清之生母是陈氏陈伯先之女,海林的生母是刘氏刘琦之女。顺治帝之子恭亲王常甯,生母是陈氏,常甯之子贝勒海善,生母是陈氏陈福滋之女。肃亲王豪格之子国泰,生母是黄氏黄邺沁之女。雍正帝之子和亲王弘昼、果郡王弘曕,生母分别是耿氏耿得金之女、刘氏刘茂之女。裕郡王亮焕,生母是徐氏徐成功之女。贝子永泽,生母是杨氏杨凤玉之女,他的妻子是姜氏姜智铎之女,4 个儿子绵疆等,皆出自这位姜氏之女。众所周知的曹寅之女是嫁平郡王纳尔苏,纳尔苏之长子袭平郡王的福彭、四子固山贝子福秀、六子奉国将军福清、七子福瑞,都是这位曹氏女所出。皇帝本支中,康熙帝的后宫汉姓女较多,所以康熙帝的皇子中, 不少人是满汉混血, 如果亲王允礼、庄亲王允禄、慎郡王允禧、諴亲王允祕等。④ 乾隆帝的后宫中也有数名汉姓女,其中魏氏(魏佳氏)生子永琰,永璘、永琰,即嘉庆帝,所以嘉庆帝也是满汉混血,这一点,郑天挺先生早已揭示。⑤有些家庭之子女由于连续几代都是汉姓女所出,汉族血分更多,如前述康熙帝之曾孙贝子永泽,其子绵崧,生母是汉姓姜氏,则绵崧是满汉各一半的血分,其子奕奎,生母是李氏, 奕奎已是汉人血分多于满洲血分,其子载迈,生母是王氏,载迈之子溥慧,生母是曹氏,可见载迈、溥慧父子,满人血分已很少,主要是汉人血分了。再如绵砨之子奕告,生母是田氏田国荣之女,奕告之子载烈、载巡,生母分别是刘氏刘旺之女、赵氏赵大之女,载巡之子溥祺、溥增,生母为张氏张永之女,这一家的情况与永泽一家类似,至清末时,也是汉人血分大大多于满人血分。上述事实说明,即使在满族皇家,由于有很多妻妾是汉人血统,所生子女都已是满汉混血了,那些连续几代娶汉姓女为妻妾者,越到后来,所生子女满人血分越少,汉人血分愈益增多,实际主要是汉人血分了。
以下再看一看满族皇家之女出嫁汉姓人的情况。
康熙前期以前,满族皇家之女不仅有嫁汉军旗人的,而且有被指嫁八旗外的汉藩王之子者,如清太宗之女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顺治帝宫中抚育之从侄女封柔嘉公主的安郡王岳乐之女嫁耿继茂之子耿聚忠肃亲王豪格之女嫁耿精忠,贝子苏布图之女嫁耿昭忠,顺治宫中抚养之侄女封公主之承泽亲王硕塞女,嫁尚可喜之子尚之隆等。这是清初主要是顺治朝清兵征服中原之时,清帝为笼络归降的汉人藩王为其效力,而采取的政治联姻,出嫁汉人的皇家女身分也都比较高。这些联姻事件在《清史稿.公主表》及《清实录》等常见史籍中都有载。那么平定三藩之乱后,皇家之女是否还出嫁八旗内外的汉姓人,尤其是一般宗室王公之家的格格是否也出嫁汉姓人?则一般史籍中很少见到了,而在《玉牒》的《女直档》中,有大量的记述,因事例较多,仅将其中一部分摘录如下。⑥
康熙二十二年,辅国公常舒之女,嫁巡抚柯永升。
康熙二十九年,贝子彰泰之女,嫁耿奇祚(耿藩后裔)。
康熙四十七年,奉国将军巴赛女,嫁耿化祚(耿藩后裔)。
康熙三十八年,简亲王雅布女郡主,嫁尚崇廙(尚之隆子)。
康熙三十六年,简亲王喇布女,嫁金雅图(侍卫)。
康熙三十八年,简亲王喇布女,嫁续顺公沈熊兆(沈志祥后裔)。
康熙三十八年,简亲王第三女郡主,嫁李杕(佐领)
康熙四十四年,简亲王第八女郡君,嫁李杕。
康熙三十二年,国泰之女,嫁孟启盛。
康熙二十五年,星保长女,嫁金洪韬(佐领)。
康熙三十一年,星保第三女,嫁张弘道。
康熙三十八年,辅国公靖恒第四女,嫁范时捷(范文程孙)。
雍正二年,辅国公靖恒第七女,嫁范时绶(范文程孙)。
康熙四十五年,康熙帝悫靖公主,嫁孙承运。
康熙五十五年,贝勒海善女,嫁孙承恩。
康熙三十八年,德明第三女,嫁柯氏笔帖式柯玉。
康熙四十年,德明第二女,嫁郭氏轻车都尉郭锺焕。
康熙四十七年,德明第六女,嫁黄氏通判黄汝佑。
康熙三十五年,善福长女,嫁朱氏员外郎朱兆熊。
康熙四十年,安郡王玛尔浑女,嫁张觐光。
康熙四十三年,辅国公素严次女,嫁年羹尧。
雍正二年,扎穆素三女,嫁轻车都尉佟书。
雍正五年,扎穆素长女,嫁监生王调义。
雍正八年,达穆布第七女,嫁梁臣。
雍正八年,达穆布第八女,嫁杨永显。
雍正五年,白努机第三女,嫁王氏佐领王殿臣。
雍正十一年,纳尔特宜长女,嫁李氏笔贴式李銮。
雍正七年,锡楞图女,嫁副都统尚崇坦(尚可喜孙)。
乾隆五年,瓦尔喀第三女,嫁佐领佟元亮。
乾隆八年,恩恒长女,嫁范氏治仪正范元。
乾隆十四年,均保长女,嫁范氏义恒。
乾隆三十年,恩洪第四女,嫁李氏李福。
乾隆十六年,占岱第八女,嫁佐领耿涵。
乾隆二十四年,占岱第九女,嫁左氏子爵左元。
乾隆元年,副都统诺穆珠第四女,嫁李世尧(李侍尧?)
乾隆三十七年,简亲王丰纳亨次女,嫁毓秀(总督李侍尧子)。
乾隆二十七年,慧魁第四女,嫁陈应善。
乾隆三十一年,裕德瑞女,嫁佐领张广清。
乾隆二十一年,辅国公弘晀第六女,嫁田氏侯爵田国荣。
乾隆三十五年,辅国公弘晀第十六女,嫁田氏德通。
乾隆三十六年,辅国公弘晀第十八女,嫁田氏官学生恒通。
乾隆十二年,沙尔善长女,嫁祖氏佐领祖德定。
乾隆二十七年,永文长女,嫁尚氏尚为肇。
嘉庆十一年,永论第三女,嫁尚氏笔帖式尚英顺。
(余略)
仅从上举实例便可以看出,满族皇家,从皇帝的公主、宗室的王公之家的格格,到无爵职的一般宗室的宗女,都有嫁给汉姓之人的,而且数量不小。所出嫁的汉姓对象,应该基本上都是在旗汉人,包括八旗汉军旗旗人、内务府上三旗包衣汉军旗人,因为清帝是严禁皇族之女嫁给八旗以外的汉人的,下五旗包衣也在禁限之列,违者「照违制律治罪」。⑦当然这并不排除有个别违法而嫁与旗外汉人者。
满族皇家之女出嫁在旗汉人,在整个满洲旗人中并非孤立现象,那些身份比皇族低的满洲旗人之女,出嫁给在旗汉人者更多,仅额亦都钮祜禄氏家族, 从清初到嘉庆年间,也有 34 名女儿出嫁汉军旗人。⑧满族皇家女出嫁在旗汉人, 所生育的子女是汉姓汉满混血。
综合前述《玉牒》所记史事,证明即使满族皇家,也存在相当多的与汉旗人互相嫁娶的现象, 更不用说一般的满洲旗人了。进一步说,清代的八旗,虽然有所谓满洲旗、蒙古旗、汉军旗等按照本民族名称分别之旗,但各种旗下的旗人,相当多的已不是纯粹的原民族血分,而是两个或三个民族的混血之人了。《玉牒》所记,正反映了这种情况之一斑。
满族婚姻甚重门第,清皇族为最高贵之家族, 该家族尤其是皇室、王公之家,地位更高, 联姻物件选择贵族、官宦世家较多,乃情理中事,《玉牒》同样有大量记录,摘录数例如下。
先以爱新觉罗家族与满洲异姓第一贵族世家额亦都家族结姻为例。⑨
入关前:
努尔哈赤伯父礼敦巴图鲁之女,-嫁额亦都,-嫁额亦都子伊尔登。
努尔哈赤第四女,嫁额亦都,第五女嫁额亦都子达启。
皇太极,娶额亦都女。努尔哈赤孙尼堪,娶额亦都女。
武英郡王阿济格女,嫁额亦都幼子遏必隆(努尔哈赤第四女所出)。
追封颖亲王萨哈廉女,继嫁遏必隆。
入关后:
康熙帝,娶辅政大臣遏必隆次女(孝昭仁皇后)、第三女(温僖贵妃)。
康熙帝皇子允礼,娶阿灵阿(曾官八旗都统、尚书,遏必隆子)女。
乾隆帝,娶爱必达(遏必隆孙)女(顺妃)。
乾隆帝皇子永瑢,娶达福(额亦都第八子图尔格后裔)女。
乾隆帝皇子永璘,娶阿里衮(遏必隆孙)女。
怡亲王允祥之孙永曼,娶阿里衮第四女。
庄亲王允禄之孙永萼,娶阿里衮第八女。
永琰(后嘉庆皇帝),娶恭阿拉(额亦都第六子达隆蔼五世孙,礼部尚书)
女(后孝和睿皇后)。
嘉庆帝皇子绵甯(后之道光帝),娶布彦达赉(户部尚书 阿里衮子)女
(追封皇后)。
嘉庆帝皇子绵恺,娶福昂(爱必达子,《玉牒》作尚书福庆,待考)女。
肃亲王永锡之子辅国公敬敏,娶策卜坦(额亦都第三子车尔格后裔) 女。
肃亲王永锡之子辅国将军敬叙,娶恭阿拉(礼部尚书,额亦都六世孙)女。以下再换个角度,从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之子女的婚姻, 看皇室与满蒙贵
族、官宦世家的通婚情况。
康熙帝长子直郡王允禔,嫡妻伊尔根觉罗氏尚书科尔昆之女。
康熙帝次子废太子允礽,嫡妻瓜尔佳氏都统石文炳女。
康熙帝三子诚亲王允祉,嫡妻董鄂氏公爵、都统彭春女。
康熙帝四子雍亲王胤禛,嫡妻乌拉那拉氏步军统领、内大臣费扬古女。
康熙帝七子淳亲王允祐,嫡妻那拉氏副都统法喀女。
康熙帝十子敦郡王允䄉,嫡妻阿巴垓蒙古郡王乌尔锦噶喇普之女。
康熙帝十二子贝子允祹,嫡妻富察氏大学士马齐女。
康熙帝十三子怡亲王(后封)允祥,嫡妻兆佳氏尚书马尔汉女。
康熙帝十四子贝子允禵,嫡妻完颜氏侍郎罗察女
康熙帝十五子愉郡王(后封)允禑,嫡妻瓜尔佳氏都统石文炳女。
康熙帝十七子果亲王(后封)允礼,嫡妻钮祜禄氏尚书阿灵阿女。
康熙帝二十子贝勒允禕,嫡妻阿拉善蒙古郡王阿保之女。
康熙帝二十二子贝勒允祜,嫡妻伊尔根觉罗氏侍郎双喜之女,继妻,
乌雅氏内大臣兼尚书海芳之女
康熙帝二十四子諴亲王(后封)允祕,嫡妻乌雅氏内大臣、尚书海望女。
康熙帝生女成年出嫁者共8人:
荣宪公主,嫁巴林蒙古吴尔衮(后袭郡王)。
端静公主,嫁喀喇沁蒙古噶尔臧(袭郡王)。
恪靖公主,嫁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敦多卜多尔济(袭郡王)。
纯悫公主,嫁喀尔喀蒙古策凌(后封超勇亲王)。
温恪公主,嫁翁牛特蒙古苍津(袭郡王)。
敦恪公主,嫁科尔沁蒙古台吉多尔济。
温宪公主,嫁旗人佟佳氏佟国维孙舜安颜。
悫靖公主,嫁旗人男爵、散秩大臣孙承运(提督孙思克子)。
乾隆帝皇长子永璜,嫡福伊拉里氏轻车都尉德海之女。
乾隆帝第四子履郡王永珹,嫡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和硕额驸富僧额女,
侧福晋完颜氏内务府总管大臣公义之女。
乾隆帝第五子荣亲王永琪,嫡福晋西林觉罗氏总督额弼之女
乾隆帝第六子质郡王永瑢,嫡福晋富察氏参将富谦之女。
继福晋,钮祜禄氏銮仪使达福女(并见前述)
乾隆帝第八子仪郡王永璇,嫡福晋,章佳氏大学士尹继善女。
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嫡福晋,富察氏公爵、大学士傅恒女。
乾隆帝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嫡福晋,钮祜禄氏礼部尚书恭阿拉女(并见前述)。
乾隆帝第十七子郡王永璘,嫡福晋,公爵户部尚书阿里衮女(并见前述)。 乾隆帝生女成年出嫁者共5人:
和敬公主,嫁科尔沁蒙古亲王色布腾巴勒珠尔。
和静公主,嫁喀尔喀蒙古拉旺多尔济(超勇亲王策凌孙)。
和嘉公主,嫁富察氏大学士傅恒之子福隆安(兵部尚书)。
和恪公主,嫁吴雅氏公爵、协办大学士兆惠子扎兰泰。
和孝公主,嫁军机大臣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上举皇室子女的联姻对象,非世爵贵族,即官宦世家,或兼而有之, 为官者,又绝大多数是一二品满洲大员,这种贵胄、高官之家在皇室子女的结姻对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皇女公主出嫁的额驸之家占100%,见上所举。康熙帝皇子共35人,齿序24人,其中又有4人未至成年未娶妻,计康熙之皇子成年娶妻者共20人,上举与贵胄、高官之家结姻者为14人,占70%。乾隆帝皇子共17人,成年娶妻者10人,上举结姻贵胄、高官之家者8人,占80%。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汉族王朝,尤其是宋、明时期,是少见的。
中国古代王朝,王室天子及后来的皇室皇帝,为维持本姓家天下国家统治, 曾有一个依靠同姓分封屏藩,向摒弃同姓而依靠皇室外戚、姻亲,再摒弃皇室外戚、姻亲,主要依靠异姓官僚辅弼的变化过程,或者说是现象,前者主要表现为先秦时期的领主分封时代,至秦基本结束,⑩后者在西汉、晋、唐时期表现较明显,宋以后基本摒弃外戚、姻亲辅政,明朝(中期以后)甚至有意识地在平民之家选后妃、选驸马,以避免其权势过大,侵及皇室。这是古代历朝皇帝在巩固家天下王朝统治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逐步变革的结果。⑪而满族, 由于甫经领主分封、贵族政治时代脱胎,尚带有不少落后的社会遗俗,如贵族政治、贵胄世家政治联姻、门第婚姻等等,另外,满族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满人维护统治,尤其是帮助爱新觉罗家族开基立业的勋戚世家,因而以联姻的方式联合利用满人贵胄、官宦世家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满人本来就有门第婚的旧俗。其政治性联姻在笼络蒙古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与八旗官宦世家同样如此。有些结姻事件,其政治性又是十分明显的,如汉军旗人孙思克,在平三藩之乱中立功,康熙任其为甘肃提督,统绿营兵,孙思克又在平准噶尔蒙古噶尔丹之乱中建功,被赐世袭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康熙帝因把女儿嫁其子孙承运。兆惠,平定西域回部之统帅、第一功臣,回京后又恪尽其职,卒时,乾隆帝「亲临其第酬酒,即以其子扎兰泰许尚公主,为额驸」。⑫这类赐婚,指嫁公主,无非是奖酬勋劳,昭示、激励他人。笼络重用外戚、姻亲,又必然造成这些家族权势的膨胀,康熙帝的伯丈大学士索额图,佟国维一家, 乾隆帝之郎舅傅恒父子多人,及乾隆帝的儿女亲家和珅,均为当时势要。重用亲贵掌政,属落后的贵族政治,且形成官场复杂的私人关系, 不利国家治政, 在中国古代王朝时代后期,外戚姻亲政治已经式微的宋明以后,又在满族清王朝的国体中出现这种政治现象,是值得注意,也有必要与往代联系而作通贯性考察并予评价。
《玉牒》所载满族皇家婚嫁,还反映满族的某些婚俗,如门第婚、世婚、不计辈份婚、中表婚,以及娃娃亲等。
门第婚在前述列举中已经显示,时人也有皇族与满人「八大家」通婚较多的说法,⑬不用过多叙述。其世婚,是指两个或几个家族之间世代通婚,这种婚姻实际也与门第婚有关,即择姻在官宦世家、世爵世职之家选取。如前述努尔哈赤、皇太极、代善之子萨哈廉(与顺治帝同辈)、康熙帝、康熙帝皇子、乾隆帝、乾隆帝皇子及嘉庆帝、嘉庆帝之皇子,均与钮祜禄氏额亦都家族结姻。清皇室与科尔沁蒙古左翼中旗斋桑(孝庄文皇后之父)家族世代通婚之事更多,⑭不备举。世代通婚事例中,有不少又是中表婚即姑舅婚。如努尔哈赤之外孙遏必隆娶努尔哈赤孙女(阿济格女)、顺治帝娶其舅舅吴克善女、康熙帝娶其舅舅佟国维女、乾隆帝之女嫁傅恒之子福隆安等,唯遏必隆、福隆安之婚姻为亲缘姑舅婚,非血缘姑舅婚。前述婚姻中,也有不计辈份婚的现象,如努尔哈赤之两女嫁额亦都、达启父子,遏必隆先后娶努尔哈赤孙女(阿济格女)、曾孙女(萨哈廉女),乾隆帝及其子永璘,同娶音德之孙女,一为音德五子爱必达女,一为音德六子阿里衮女。《女直档》等册牒还反映满族皇家婚姻中有娃娃亲现象。如庄亲王允禄第八女,生于雍正十一年五月、乾隆三年她6岁(虚岁,下同)时,被指嫁阿拉善蒙古阿宝郡王之子5岁的罗卜藏多尔济。乾隆第十女和孝公主,生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四十五年五月指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亦6岁,9年以后15岁时出嫁。乾隆第七女和静公主,指婚之时更小,仅3个月,《女直档》载,此女生于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同年闰九月便指嫁漠北喀尔喀蒙古赛因诺颜部成衮扎布(超勇亲王策凌子)之子拉旺多尔济,成婚则是在14年后的乾隆三十五年。乾隆帝如此急迫地把3个月的幼女指嫁成衮扎布之幼子,原因是当时正发生青衮杂卜煽动漠北喀尔喀蒙古叛乱的撤驿之变,漠北蒙古王公已有回应,而且当时正值平准噶尔蒙古之役,乾隆任命身为漠北蒙古贵族的成衮扎布为平乱领兵将军,又于此时与成衮扎布结成儿女亲家,其娃娃拴亲的政治目的昭然若揭。又据《女直档》载,醇亲王奕譞之嫡福晋 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的妹妹,咸丰十一年三月生长女,此女于同治五年十月夭折,仅6岁。而《星源集庆》则在此女之下多出如下记载:「同治五年九月初六日, 指科尔沁和硕博多勒噶台亲王伯彦讷谟祜之子那尔苏为额驸,是年十月十八日辰时卒,年六岁」。
⑮这也是一桩娃娃亲, 而且属政治联姻,因为被指为额驸的那尔苏, 是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的孙子,指婚的上一年,僧格林沁在山东剿捻之役中捐躯, 次年即同治五年,慈禧将其同胞妹妹之生女也是同治皇帝的堂妹指嫁那尔苏, 明显是对那尔苏祖父僧格林沁为维护爱新觉罗王朝统治而献身沙场的奖酬。另外,其时慈禧垂帘不久,与参预朝政的亲王伯彦讷谟祜结成亲戚关系,恐也有扩大私人势力之意。可惜这位格格享寿太短,指婚后仅一个多月便殇折了。
《男直档》于每个男子之下皆记其生平简历,与政治关系较大者,对其所任职官、职差及奖惩,都有较系统的记载,这是其内容上的特色。这类人物,官方或私人有为其作传记者,但作为史籍的人物传记,碍于体例,一般在其较重要的经历事件上着墨较多,以突出该人物之类别、及在某些方面的事迹。今人若深入细致地研究该人,或为该人物作「年谱」,则这类人物传记史料便有缺漏之处,而《男直档》玉牒则可补充这方面的不足,如清末重要人物恭亲王奕訢,《清史稿‧诸王传》中有他的传记,在其任职上, 便缺少他在八旗方面的内容,只简单地记他曾「迭授都统」,而在《男直档》奕訢之下,则详记其哪年哪月任哪旗都统,共7次,另外还有他出任值年旗大臣、管火器营,以及管户部三库事务、内务府事务及其他多种内廷行走职差,均为《清史稿》所不记之内容。若深入细致全面地研究这一重要人物,或为其作「年谱」,这些记述显然都是非常有用的资料,或可提供某些线索。《星源集庆》由于是一年一修,所以记述更系统,笔者曾将载治(道光帝孙)在《男直档》玉牒及《星源集庆》中的记载做过比较, ⑯发现《星源集庆》关于他曾「奉旨代惇亲王进内大臣班, 并带领豹尾枪差事,光绪元年十二月奉旨管理值年旗大臣⋯⋯三年五月奉旨管理祫祭太庙及近支宗室婚嫁事务,八月奉旨署理正蓝旗满洲都统,十二月奉旨管理值年旗大臣」等内容,在《男直档》的载治之下均未作记载。
清代宗室王公参政者甚多,如清初之摄政王、任议政王之诸王,雍乾嘉道时期的允祥、允礼、允禄、允祹、锡保、福彭、满都护、允禵、广禄、永瑢、永琅、永瑆、绵恩、奕绍,清后期的载铨、奕訢、奕譞、奕劻、世铎、载沣等等,这些王公,有的没有传记,有的有传记,《男直档》玉牒或《星源集庆》都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尤其是道光以后,八旗都统,及各特种兵营如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之统领或总统,有1/3乃至一半都是由宗室王公担任,这是研究清后期之八旗制度、军事问题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上述档册关于宗室王公这方面较系统的履历任职记载,提供了较集中的资料与线索。
生卒年,对于人物的研究非常重要,不知其生年,则不知其任官、出任某职之年龄,不易理解其当时的阅历、精力如何,以及与相关之人在这方面的差距。不知卒年,则不知其在世之时重要事迹的结束时期,某些事件是否与其有关、是否参预。而《玉牒》、《星源集庆》,由于对满族皇家每个男女都有详细的生卒年记载,因而为某些重要人物的这种生平要素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另外,利用它,还可以纠正文献上的某些错误记述。如嫁与漠北蒙古的皇家公主和惠公主,生子桑斋多尔济,《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记:桑斋多尔济因「幼孤」,乾隆三年「随和惠公主来京,教养内廷」。但据《女直档》玉牒第28号载,和惠公主是死于雍正九年十月初三日,而且记其生于康熙五十三年十月,享年18岁,所以这一卒年是无误的。所谓乾隆三年也即死后7年又与其子来京,显然错误。带桑斋多尔济到北京来的,是皇家另一位嫁漠北蒙古的格格。这一订误还进一步明确一个事实,即桑斋多尔济之「幼孤」,是指父母双亡(其父卒于雍正十三年),这位后来在漠北库伦任要职的蒙古郡王,其幼年时期,完全是在北京皇宫内廷、由乾隆帝抚养大的。再如,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一些论著都说她是生于1801年即嘉庆六年,笔者根据《男直档》玉牒所记她丈夫恒恩的生年、其子盛昱的生年,再参照其他资料,确定其生于1824年即道光四年。又据《男直档》所记恒恩这位嫡妻那逊兰保的生父是「博尔济吉特氏二等台吉多尔济万楚克之女」,再结合相关史料, 判断她是前述桑斋多尔济的曾孙女,生于漠北喀尔喀蒙古,而不是恩华《八旗艺文编目》所说的是「蒙古阿拉善王女」,此蒙古阿拉善王女,乃盛昱之祖父敬敦所娶蒙古王女。⑰
以上所述,只是自己利用《玉牒》资料的一点体会,也希望读者注意其中有关于满族史方面的有价值的资料。至于其他分析、发挥性观点,或有不当之处,尚希方家指正。
注释:
①杜家驥,《清朝滿蒙聯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②以下据(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宗人府全宗》的《列祖子孙直档玉牒》,第111号、181号。
③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9,《宗人府.职制.禁令》。
④并见陈捷先,《康熙写真》(远流出版公司,2000),页37。
⑤ 见《清皇室之氏族与血系》(1944),《清史探微》(重庆:独立出版社,1946)。
⑥均据(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宗人府全宗》之《列祖女孙直档玉牒》,第23号、28号、29号、17号、18号。
⑦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9,《宗人府.职制.禁令.同治七年》。
⑧见拙文《清代名臣额亦都家族<钮祜禄氏家谱>及其史料价值》一文中统计。待刊。
⑨此部分除据《玉牒》,还参照了《钮祜禄氏家谱》。
⑩西汉初,西晋初之分封,只是特别时期的一种反复现象。
⑪这一点,拙作《清皇族与国政关系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中华发展基金委员会联合出版,1998),第十二章《总结》有详细阐述,于此不赘。
⑫《清史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87),卷20,《兆惠传》,第五册,页 1507。
⑬昭梿《啸亭杂录》,卷10,《八大家》记:满洲氏族的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纳拉氏、董鄂氏、辉发氏、乌拉氏、伊尔根觉罗、马佳氏“为八大家云,凡尚主选婚,以及赏赐功臣奴仆,皆以八族为最云”。八大家还有别的说法,代之以佟佳氏、富察氏、章佳氏等,不备举。
⑭见拙作《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页24~26。
⑮(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宗人府全宗》,《星源集庆》,第14号《道光皇帝之子生女册》。
⑯《男直档》,第4号,「奕字辈诸子」。《星源集庆》,第9号,「宣宗皇帝位下子孙」。
⑰以上考证见拙文《清代蒙古女诗人那逊兰保的身世及相关问题考证》,待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