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董万仑先生系著名的东北史专家,本文结合《努尔哈赤先祖谱系研究》和《努尔哈赤先世家族谱牒》、《完颜城:女真皇族故地》等文整理,题目略有改动
努尔哈赤的先世出自建州女真,明朝设建州左卫安置他们。努尔哈赤先世家族谱牒,就是这一历史的真实写照。这部家族谱牒,主要是以八世祖范为核心而形成的童氏三家族的谱系与事迹。从这部家族谱牒中,可以看出努尔哈赤的先世们为女真人复兴,重现历史舞台,绘制出的壮丽画卷。它为后世努尔哈赤崛起,创建王业,奠定下础石。董老在撰述《清肇祖传》中,对努尔哈赤先世家族的事迹进行了研讨。此书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为正文,后部分为考释,对努尔哈赤先世的事迹考证颇详。本文仅将努尔哈赤先世家族事迹的基本线索,整理出来编写成谱牒,奉献给读者。
一、先祖起源———始祖布库里雍顺神话
努尔哈赤的先祖部落,起源于长白山及其东北部的牡丹江上游。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述努尔哈赤先祖起源曰:“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东北布库里山下布儿湖里泊。”该实录与《旧满洲档》,还记载努尔哈赤先祖起源的神话:天命三仙女沐浴于布儿湖里泊,最小的仙女吞食神鹊衔来的红果生始祖布库里雍顺。
始祖诞生地布儿湖里泊为今何湖?有人考定为长白山东之圆池,又有人比定为黑龙江北江东六十四屯之小池子。布儿湖里泊,满语为bulhuri omo,义为水冒出湖①,长白山东北方向,具有水冒出特点的湖泊,无疑是非今之牡丹江上游镜泊湖莫属的②。
这个神话,本是广义女真人共同的神话,努尔哈赤兴起后将其攫为己有,写入自己的谱牒里③,但它却反映出,努尔哈赤先世女真部落,起源于长白山及其东北部牡丹江上游地区。始祖布库里雍顺所处的时代,据努尔哈赤所说“十世、十五世”④分析,十世当为元初,十五世当为金初。
二、元朝斡朵怜万户
始祖布库里雍顺,“倏尔长成”,遵母命乘舟从布儿湖里泊落到呼尔哈河(牡丹江)上,顺流而下至呼尔哈河口三姓(今依兰)、鳌朵里城(斡朵里城,今马大屯)⑤,被推为首领,娶百里女(beri gege,弓姐)为妻。这个神话反映出,努尔哈赤的先祖部落,离开发祥地牡丹江上游向北移动到达牡丹江口。
元朝初叶,在牡丹江口设置斡朵怜万户府和胡里改万户府⑥。努尔哈赤的先祖在这里任斡朵怜万户府万户和胡里改万户府万户。这反映出,努尔哈赤先祖部落,到了元初在牡丹江口形成两个部,其族长(或部落长)分别任元朝的万户职。其中斡朵怜万户府管辖的部族,就是努尔哈赤先祖所出的部族———斡朵里部的母体。
第一任斡朵怜万户府万户,是努尔哈赤几世先祖?史书阙记,不得而知。
三、神鹊救范嗏———八世祖万户范嗏家组
元代中后叶,布库里雍顺的裔孙范嗏,在牡丹江口鳌朵里城诞生。他是古籍明确记载的努尔哈赤正宗八世祖⑦。努尔哈赤家族谱系,从此开始脉络明晰。
努尔哈赤八世祖范嗏,姓夹温氏,汉姓为童。夹温就是金代的夹谷,《金史·国语解》:"夹谷[汉姓]曰仝。”仝为同的古体字,姓氏往往写作童或佟。后世努尔哈赤承此姓,初为佟,后改姓爱新觉罗。爱新,满语为aisin,金也,此金距孟森考证即是夹温之合音。夹温氏是金代胡里改路贵戚姓氏之沿袭,胡里改路沿所在松花江口,努尔哈赤的先世在金代居住在松花江口时,可能是贵戚,所以授赐夹谷氏。
八世祖范嗏家族谱系:
范嗏尚在弱冠之时,本族遭受了空前的大灾难。斡朵怜万户府管辖的部属发动叛乱,攻破鳌朵里城“尽杀阖族子孙”。元朝的斡朵怜万户时,在这场动乱中被捣毁,斡朵怜万户、千户、百户———范嗏的父祖,皆被杀害。其家族中,惟有范嗏,率部众逃走,“为神鹊所救”⑧,留下了一支血脉。
范嗏率众逃到何地?古籍未做记述。过去学术界异说纷逞:有逃到绥芬河说、逃到图们江上游阿木河说、逃到辉发河上游方州说。实际朝鲜古籍已经揭示出这一历史之谜:综合所记分析,他们逃到了图们江下游河口元奚关总管府奚关城。《新增东国舆地胜览》记:“训春江,至东林城入于豆满江,斡朵里野人所居。”训春江,即是河。斡朵里,即是斡朵怜,见朝鲜对这支女真人的称谓。《朝实录》.记:斡朵里管辖下有个女真小集团,首领叫高早化,“素居县城底”⑨,是凡察“父祖相传仆隶”⑩。这里说的县城,又作悬城、玄城,皆朝鲜称谓,即中国元朝的奚关城。奚关城,是元朝设在图们江下游的奚关总管府治所,地在今河口高力城。凡察是范嗏孙,其父为包奇,包奇为挥厚(努尔哈赤七世祖)异母弟。这些记载说明,范嗏率部众南逃到了图们江下游河口的元奚关总管府奚关城{11}。建州女真火儿阿部(即胡里改部在元末明初的改称)也迁到了奚关城。
他们得到元朝的认可,被安置在这里,隶属于元奚关总管府{12}。元朝规定,女真人“其官皆世袭”。嗏在这里承袭先人万户之职统辖斡朵里部众。
元代中叶,迁到五国头城(今黑龙江依兰),为斡朵里万户,娶完颜氏为妻。1350年(元至正十年),举家迁往奚关城(今吉林珲春)。在此地,生下长子挥厚(猛哥帖木儿父亲),次子包奇(挥厚同父异母弟)。1372年(洪武五年),范嗏在奚关城遭速平江(绥芬河)兀狄哈袭击身亡。
范嗏初迁奚关城时,尚为弱冠{13},在此地娶妻生挥厚,又纳妾(或妻死另娶)生包奇。《朝实录》记:“挥厚异母弟容绍(官名)包奇。”{14}又记:“挥厚生长本地。”{15}这说明,嗏在奚关城娶妻纳妾,生长子挥厚、次子包奇。
四、七世祖豆漫童挥厚家族
努尔哈赤的七世祖挥厚,大致生于元末至正初年{16}。出生地在奚关城。《朝实录》记:“挥护(厚)生长本地。”{17}“本地”,即前文所言指奚关城。氏朝鲜尝把奚关城视为自己的北疆,强行索取未达目的。
挥厚,汉姓童。《李朝实录》记:“童挥护(厚)。”{18} 这是古籍第一次披露努尔哈赤先祖家族的姓氏。
《完颜城》记载挥厚,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生于奚关城,17岁娶也吾巨(完颜氏)为妻,生下儿子猛哥帖木儿。1372年(洪武五年),19岁的挥厚带着全家逃到阿木河(今朝鲜会宁)。在阿木河。
挥厚在奚关城袭父职为万户。《李朝实录》记:“豆万(官名)挥厚。”{19}豆万,即豆漫,也就是万户。此时正当元朝末年,其所袭父职,显然是元朝斡朵怜万户。
挥厚在奚关城,与贵族佥伊(官名)甫哥之女也吾巨婚配,生猛哥帖木儿{20}。《李朝实录》记:"佥伊(官名)甫哥之女也吾巨,先嫁豆万(官名)挥厚,生猛哥帖木儿。"挥厚与也吾巨婚配地址在奚关城。《李朝实录》记:"童猛哥帖木儿与伊父挥厚生长本地。"这里说的“生长本地”,考之他条,即是出生在奚关城。挥厚与也吾巨婚配的年代,据董老考证大致在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至洪武二年(1369)之年。挥厚与也吾巨婚配生猛哥帖木儿组成的家族,是童氏正宗血统。
七世祖挥厚家族谱系:
元朝灭亡后,东海女真人纷起骚动,进攻元朝残留的地方统治机构。速平江(绥芬河)诸姓兀狄哈,向元朝设在河口的奚关总管府奚关城发起攻击。挥厚等首领率众抵抗失利,逃到朝鲜半岛境。"壬子事件"是斡朵里部从虚弱、沉滞走向兴旺发达的转折。挥厚率部众初居吉州、咸州、定州等地。当时高丽乘元亡之机,向东北部开拓疆土,威慑力渗透到北青、吉州。挥厚与子猛哥帖木儿,遂率众北返,约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前后定居在图们江上游阿木河。阿木河俗名吾音会,亦称斡木河,皆女真称谓,朝鲜占领后改为会宁。其地在图们江上游右侧,距江约六鲜里(大约4.7华里),隔江与中国今和龙县三合村相望{21}。斡朵怜部初来阿木河时,部众分布在以阿木河为中心的江右一带,后来由于部众繁衍,逐渐向外扩展。据后来朝鲜调查,大致在以阿木河为中心的图门江两岸,由会宁向北达20鲜里(核16华里)江右的吾弄草,由会宁向西南达到280鲜里(核220华里)的中东良(大致在图门江最上游阿也苦江左侧)。挥厚与妻也吾巨、子猛哥帖木儿等,都居住在阿木河一带。《李朝实录》记:“猛哥帖木儿与伊父童挥护居住阿木河地面。”{22}具体地点在阿木河附近的北岘。挥厚大约在洪武十七年(1384)前后死于阿木河。
建州女真另一部火儿阿部(此时朝鲜称之兀良哈)也从朝鲜半岛迁来,大致分布在今合隆县以及安图县境内。
五、七世祖异母弟容绍包奇家族
《李朝实录》记挥厚有异母弟包奇,包奇为父范嗏纳妾所生。包奇任官容绍,不知系何职,可能是元代遗留下的。洪武五年(1372)随挥厚逃到朝鲜半岛境内,后定居阿木河。包奇在阿木河成婚,生吾沙哥、加时波、要知{23}。包奇与本妻婚配组成的家族,是童氏旁宗血统。
弟弟包奇娶了高丽女为妻,生下吾沙哥等三子。
七世祖异母弟包奇家族谱系:
包奇与本妻所生之子,其政治倾向是投靠朝鲜,接受朝鲜封赏。
吾沙哥:又作吾沙可,居于阿木河西二十鲜里(大约一六华里)江右(江东)下甫乙下。由于是旁宗,跟从兄猛哥帖木儿关系不密切。永乐九年(1411)未随猛哥帖木儿西迁。明朝未授予要职。他接受朝鲜招抚,任都万户,成为下甫乙下地方女真大首领。正统五年(1440)斡朵怜部南徙。与建州卫汇聚,他留下未走。吾沙哥有子一,名童宋古老。
童宋古老:款赴朝鲜,任职护军。
加时波:又做哈时波、哈失八。居于阿木河江左(江西)三五鲜里(大约二八华里)的下多家舍。他与猛哥帖木儿不密切,明朝也未授予要职。他接受朝鲜招抚,任都万户,成为下多家舍地方女真大首领。正统五年(1440)斡朵怜部南徙。与建州卫汇聚,他留下未走。加时波有子二:长名童末应巨加勿,次名毛多吾。
童末应巨加勿:事迹不详。
毛多吾:正统五年(1440)率17人南奔蒲州(婆猪江),被朝鲜追回。
要知:《李朝实录》但记要知为包奇与妻所生之子,排行在加时波之后,身世不详{24}。
六、七世祖母也吾巨改嫁七世祖父异母弟包奇家族
挥厚约在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前后死去。斡朵里部有兄死妻嫂之婚俗。挥厚遗妻也吾巨,按照本族的婚俗遂于洪武十八年前后改嫁给小叔———挥厚异母包奇,生于虚里、吾沙哈、于沙哥、阿哈里、毛多赤、凡察{25}。也吾巨改嫁挥厚异母弟包奇生于虚里等组成的家族,是童氏正宗与旁宗之间的血统,也可称为准正宗血统。
1384年(洪武十七年),挥厚故去。在其祖母主持下,妻子也吾巨从嫁给了弟弟包奇,15岁的猛哥帖木儿代袭了父亲挥厚的万户之职。
包奇与也吾巨婚后育有一女六子。
七世祖母也吾巨改嫁七世祖父异母弟包奇家族谱系:
也吾巨改嫁包奇所生之子当中,惟长子于虚里与末子凡察出类拔萃,二人政治倾向不同,于虚里跟明朝疏远,最终投靠朝鲜,成为北疆的藩篱,凡察跟朝鲜疏远,效忠明朝,成为东陲的高级守土官。
长女顺姐,长大后嫁火儿阿部万户阿哈出(明成祖皇妃之父,首任建州卫指挥使)长子释家奴(李显忠),生子李满住(建州卫都指挥)。
于虚里(?—1444):出生在阿木河。及长移居会宁西20献里(核16华里)江右的无名地。大约出生子洪武十九年(1386)前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跟随兄猛哥帖木儿加入建州卫,任千户。永乐八年(1410)图们江发生战乱,他随同母兄猛哥帖木儿积极参战,率众百余进攻雍丘站。永乐九年(1411)随猛哥帖木儿西迁。永乐二十一年(1423)重返阿木河。因明朝未予升迁。从此投靠朝鲜,任前护军。正统五年(1440)斡朵怜部南徙遭到朝鲜阻拦。他身为朝廷命官积极阻止部众南徙。正统九年(1444)因病去世。朝鲜追授都万户,特遣礼官致祭。于虚里有独子:童所老加茂。
童所老加茂(?~1463):又作童所奴帖木儿、童所老帖木儿、童速鲁帖木儿。他与父同住在会宁西13鲜里(核10华里)江右无名地.正统三年(1438),朝鲜授予护军。正统四年(1439)与从兄董山赴朝鲜贡献土物,国王加封威勇将军虎贲侍卫司护军。正统五年(1440),斡朵里部南徙与建州卫会聚,他欲率众随往,被父留住。从此投靠朝鲜。猛哥帖木儿在阿木河被害后,朝鲜移镇拓疆,通近阿木河,欲于其地设会宁镇而未果,他“自撒其家,而献其地”。朝鲜重其功,但又怕其反复,命其“上京授职娶妻”。正统六年(1441)四月,晋升大护军,娶朝鲜礼宾夺判事添寿之女。从此成了朝鲜士族之贵婿。五月,升迁佥知中枢院事。朝鲜欲留宿卫,他托故拒绝,契妻归故里。正统七年(1442)封嘉善大夫。天顺七年(1463),死于故里,“妻子家产并皆籍没”。朝鲜不许其妻子“归丧”。国王命官备葬具,委其管下葬之。童所老加茂一生效忠朝鲜,临终只获得“官备葬具”而已。童所老加茂有子四:长名童清周,次名童阿伊亡可,三名童清礼,四名童清智,都是朝鲜添寿之女所生。
女:嫁于李满柱之子古里。
童清周:仕于朝鲜,任大护军,后升中枢。
童阿伊亡可:事迹不详。
童清礼:仕朝鲜,官至中枢,曾两次以三卫敬差官身份往逾建州三卫。他在差遭中会见了中卫都督李达罕(猛哥帖木儿外甥,李满侄孙)、左卫都督脱罗(董山子)、右卫都督卜花秃(凡察子)。他是女真人中比较有文化教养之人,家藏蒙古世祖皇帝册,以及知风雨册、善恶报应册、阴阳占卜册、饮食燕享册、佛经册、劝学册等共20册。正德三年(1508),以谋立太弟罪被“凌迟处死”(冤案)。三卫宗亲闻讯,群起欲报血族之仇。童清礼一生效忠朝鲜,到头来,忠而见疑,辟尸万断,落个叛逆罪名。
童清智:事迹不详。
吾沙哈,又作於沙哈。初居阿木河附近。永乐九年(1411)随兄西迁。永乐二十一年(1423)重返阿木河,又移居东良北(亦名下东良)。明授子指挥使。他与朝鲜关系不密切。后移居会宁附近。
於沙哥,又作吾沙介、沙介,居住在会宁北4鲜里(核3华里)江右吾音会。明授子指挥使。永乐九年(1411)未随兄西迁。正统五年(1440)斡朵里部南徙也未随往。后又前往,与弟凡察会聚,不知何故又返回。朝鲜甚嘉之,授子都万户。於沙哥有子名童三波老。
童三波老:与父同住在吾音会。明授予指挥使,朝鲜授子副万户。后移居甫乙下(大致在今和龙微西),朝鲜又授子“甫乙下等处都万户”。童三波老有子三:长名伊时可,次名者吐,三名者邑可。
伊时可
者吐
者邑可
阿哈里,又作阿下里。居住在会宁北20鲜里(核16华里)江右吾弄草。永乐九年(1411)随兄西迁,建州左卫设立后,任指挥使。正统五年(1440)斡朵里部南徙与建州卫会聚,他没有随往。从此投靠朝鲜,朝鲜授子都万户,大致在景泰初年死去。阿哈里有子二:长名所老加勿,次名童南罗
所老加勿:对父投靠朝鲜不满,正统六年(1441)“漫骂其父,背弃逃去”,往归叔凡察。
童南罗:款附朝鲜,正统十一年(1446)任司直,景泰五年(1454)晋升护军。
毛多赤,他与兄阿哈里同住在吾弄草。天统六年(1441)赴朝鲜宿卫。景泰六年(1455)朝鲜授予护军。童毛多赤有子名也车石。
也车石:款附朝鲜,任护军。
凡察(?~1450或1451),凡察大约于洪武末年出生在阿木附近.永乐九年(1411)随兄猛哥帖木儿西迁到灰扒江上游方州西侧余下.永乐十年(1412)建州左卫设置,任指挥佥事。永乐二十一年(1423)随兄重返阿木河,住在会宁西5鲜里(核4华里)的无乙溪,另在东良北(亦作下东良)设有农所。凡察同明朝关系密切,同朝鲜关系疏远,从未乞请授职,这与众兄大不相同.永乐二十一年(1423)他与兄重返阿木河后,明帝诏令招抚叛人杨木答兀以及叛逃军人、被掳汉人。他与兄遵旨积极进行招抚。宣德七年(1432),因招抚远夷归附功,晋升为都指挥金事。宣德八年(1433),因遭返被掳汉人功,晋升为都指挥使。同年闰八月,叛人杨木答兀勾结兀狄哈突袭钦差裴俊,他与兄猛哥帖木儿率众往救,自身受伤。十月,杨木答兀为报前仇勾结兀狄哈袭击左卫治所与钦差驻地,他与兄抗击,兄遇难,他自身幸免。兄猛哥帖木儿遇难后,斡朵里人失去首领,陷入了困境,他毅然站出,领导部众为挽救本族危亡而奋争,宣德九年(1434),赶赴明京,奏报左卫危难,明帝以杀贼功,命他“继帖木儿为都督佥事”。他上书奏请“发兵问罪”,无结果。宣德十年(1435)派岳父、指挥李将家赴京师奏请“搬到李满住那里一处住坐”,明帝准其请。正统五年(1440),与侄董山突破朝鲜拦阻,逃到苏子河,不久又移三士河与冬古河之间,与建州卫会聚。正统七年(1442),因其与董山争卫印,明从建州左卫中分出右卫,董山晋升为都督同知,掌左卫事,他晋升为都督同知,掌右卫事。从此独揽右卫大权,与董山、李满住同为三卫大首领。他南徙后,经常同董山率众犯辽东。大约在景泰元年(1450)六月至景泰二年(1451)四月之间,“以罪拘死辽东”。凡察娶建州左卫指挥李将家女为妻,与李满住是连襟。他又买汉家女董氏为妾。根据《李朝实录》记载,正统二年(1437)凡察居住在阿木河时,有七子二女,有女真正妻所生,有汉家妾所生。七子二女,从《明实录》、《李朝实录》里能见到有四人,即:阿下大、甫老、卜花秃、逞家奴。凡察以罪伏诛后,由嫡长孙纳郎哈袭职,纳郎哈以罪伏诛后,由叔卜花秃袭职。
阿下大:他是凡察众子中最早出现的,可能是长子。住在无乙溪。至朝鲜献马,朝鲜授予护军。正统五年(1440)随父率众南逃与建州卫会聚。阿下大有子纳郎哈
纳郎哈:袭祖父职为都督同知。他与左卫右都督董山(猛哥帖木儿子)、中卫都督同知李古纳哈(李满住子).同为三卫大首领。天顺三年(1459)晋升为右卫右都督。成化四年(1468)六月,因董山罪牵染,以知其谋不举罪,被斩首。纳郎哈无子。
甫老:他的事迹,古籍记载寥寥。
卜花秃(1424~1507):卜花秃又作甫下土、甫下吐、不花吐,是凡察三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生于阿木河附近无乙溪.正统十年(1449)明授予百户,景泰三年(1452)晋升右卫都指挥佥事,成化六年(1470)因三卫奏请袭侄纳郎哈职为右卫都指挥同知,后晋升为右卫都督,成化、弘治年间,他与左卫土老(董山子)、中卫李达罕(李满住孙),同为三卫大首领。正德二年(1507)四月死,终年84岁。明帝赐“祭一坛”。
逞家奴:父凡察死后,乞请袭父职未被应允。后明授予右卫都指挥佥事。正德五年(1510)晋升为都指挥同知。
七、六世肇祖右都督童猛哥帖木儿家族
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1433),《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为孟特穆。努尔哈赤开国称王,缅怀列祖,认为自己的王业,实由其六世祖开创而来,于是追尊其六世祖为肇基王迹之祖———肇祖。
肇祖猛哥帖木儿大约生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前后(不排除推前一至三年),时其父挥厚、母也吾巨住在珲春河口奚关城{26}。
洪武五年(1372)随父逃到朝鲜半岛境内,约于洪武七年(1374)前后定居在阿木河附近北岘。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前后在阿木河袭父职为斡朵里部豆漫。《龙飞御天歌》记:“斡朵里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洪武二十三(1390)高丽占领吉州,威慑力达到镜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遣使至图们江招谕斡朵里与兀良哈。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接受高丽招安,授予高丽上万户(时高丽势力尚未达到阿木河)。猛哥帖木儿接受高丽的授职,是斡朵里部在发展道路上的一大转折。它密切了斡朵里部同高丽(以及后来的朝鲜)的关系,促进了封建文化的输入,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变化,其意义是深远的。
洪武十九年于阿木河成婚,生阿谷与都赤(西迁后又生董山、董重羊)。猛哥帖木儿与邻族火儿阿部首领阿哈出两家族在阿木河及其附近结成姻亲。他将妹妹嫁给了阿哈出长子释家奴(李显忠),生李满住,成为“满住之舅”。后来他的次子都赤,又娶阿哈出次子莽哥不花之女。两家族可谓亲上加亲。这门姻亲最早是于洪武末年在阿木河结成的。
猛哥帖木儿与阿哈出在洪武末年又同明王朝结成皇亲。明成祖朱棣为燕王时,纳阿哈出女,迨称帝封为三皇后。阿哈出成为“三后之父”,而猛哥帖木儿就成为“皇后之亲”。成祖即位后多次下诏言:“猛哥帖木儿皇后之亲”,猛哥帖木儿同大明“占亲”。猛哥帖木儿跟明朝结成皇亲国戚关系,大大提高了斡朵里部的声望与地位。他能行使管辖权的范围,主要是夹湿氏(姓)范家族的挥厚集团与包奇集团,此外还有其他姓的斡朵里人,如李姓、马姓等集团。斡朵里部在猛哥帖木儿的领导下得到了发展,洪武末年部族户数达到近200户,生产也得到了发展。建州女真在猛哥帖木儿的领下逐渐兴起。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朝在图们江设建州卫,以火儿阿部首领———“三后之父”阿哈出为首任指挥使。阿哈出举荐猛哥帖木儿,明成祖遭钦差去招谕。永乐三年(1409)猛哥帖木儿接受招谕,永乐四年(1406),成祖授子建州卫指挥使。从此成为明朝的地方守土官。猛哥帖木儿同明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隶属关系,是其部族在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大转折。从此中原文化和技术不断传入,封建意识也随之渗入,从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斡朵里部的社会从此发生了根本变化。猛哥帖木儿加入建州卫,统领斡朵里部,代管火儿阿部遗氏(此时阿哈出已率部西迁),还统领部分“女真”、托温、骨看和毛怜兀良哈,就成为威震东陲的女真大首领。建州女真在猛哥帖木儿的领导下逐渐兴起。
正当猛哥帖木儿统率部众在东陲兴起之时,女真人因为朝鲜抵制建州卫,跟朝鲜关系恶化,双方在图们江展开了悲惨的血战。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朝鲜杀死毛怜卫八指挥,制造了“豆门惨杀案”,把这场血战推向高潮。猛哥帖木儿身为东陲女真大首领,为形势所逼,率众卷入了这场血战。这场血战发生初期,阿哈出即率部众西迁到辉发河上游方州(今海龙县山城镇)。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猛哥帖木儿率部众尾随阿哈出之后,西迁到方州西侧余下(方州通往开原要道上)。
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明于余下设建州左卫,以猛哥帖木儿为首任指挥使。猛哥帖木儿从此独执旗帜,支撑一卫,成为一卫的最高长官。此时阿哈出已衰老(或许已死),猛哥帖木儿在建州女真中逐渐成为最具声望的大首领。这为建州女真的发展,为女真人重现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奉诏跟驾从征鞑靼,为维护国家统一,安定辽东社会秩序,做出了贡献。但也得罪了鞑靼、兀良哈,从此结下了深仇大怨。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为避鞑靼侵扰率众重返阿木河。第二年释家奴、满住父子率火儿阿部(建州卫部众)徙居婆猪江(浑江)。建州女真两个部会聚又分离。猛哥帖木儿的错误抉择,给左卫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也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然而猛哥帖木儿的政治生涯却仍然飞黄腾达。他重返阿木河后,接受明帝诏令积极配合钦差招谕叛人木答兀,遣返被掳人口。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因招服叛逃军人功晋升为都督佥事,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又因遣返被掳汉人功晋升为右都督。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闰八月,叛人木答兀勾结嫌真兀狄哈突袭钦差裴俊。他与弟凡察、子阿谷,率骑五百往救,与明军“协同对敌”,救出钦差裴俊。同年十月,叛人木答兀为报前仇,勾结嫌真兀狄哈与诸姓兀狄哈袭击左卫治所与钦差驻地。他与长子阿谷等率众对抗,俱被杀害。终年约六十四岁左右。猛哥帖木儿安葬之地在今朝鲜丰山面,位于会宁南约四十华里处。后人把他安葬之地称做猛哥洞古坟。百余年后,努尔哈赤崛起,追尊猛哥帖木儿为肇祖,建兴京陵另葬之,后尊为永陵。
猛哥帖木儿的儿子各书记载不一,综合各书分析,有子四:阿谷、都赤、董山、董重羊。
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家族谱系:
阿谷(?—1433):阿谷又作管秃、权豆,是猛哥帖木儿正妻所生,大约于洪武二十年(1387)前后出生在阿木河附近北岘。永乐九年(1411)随父西迁。永乐十年(1412)明置建州卫,任指挥使,不久入京侍卫。后重返阿木河,成为其父得力助手,遇有军事,专掌右军。后政治上无进取。向朝鲜请求袭父职未被应允,配合钦差遣返被掳人口,也未因功晋升.宣德八年(1433)闰八月,叛人杨木答兀勾结兀狄哈袭击钦差裴俊,与父率众往数面受伤。十月叛人杨木答兀勾结兀狄哈袭击左卫治所与钦差驻地,与父率众对抗,俱被杀害。有子马波
马波:为左卫千户。
都赤:都赤是阿谷同母弟。娶寄住毛怜卫首任指挥使莽哥不花女为妻。永乐二十一年(1423)跟随岳父移居婆猪江。事迹不详。
董山(1419—1467):董山又作童山、童仓、充尚、充善。他是猛哥帖木儿偏妾所生。此偏妾,据笔者考征为汉家女“尼堪婆”(nikan hehe)。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出生在辉发河上游西侧余下。董山出生时,猛哥帖木儿已五十岁左右,阿谷生母也已年近半百(宣德七年死),过了生育期。《朝实录》记猛哥帖木儿有妾,斡朵里部贵族的妾多为从开原交易来的(或掳掠来的)汉家女,凡察等人都有交易来的汉人妾及妾生子女。这一切都说明,董山是猛哥帖木儿居住在余下时从开原交易来的汉家女所生。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随父返回阿木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阿木河发生兀狄哈袭击左卫事件,父与兄被杀,他被掳,时年十四岁。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在明帝诏令下,“得毛怜卫指挥哈儿秃赎回”。居于远甫乙下(盖即上甫乙下,今会宁至和龙之间)。此年上奏明帝乞请与叔凡察,“俱出辽东居住”,明帝准奏,并敕命“袭为本卫指挥”。时年十九岁。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至朝献方物,朝鲜国王授予嘉善雄武侍卫司上护军。同年上奏明帝乞请左卫南徙之事遭朝鲜参奏,明帝收回成命。他与叔凡察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率部南逃。朝鲜派兵拦阻,斡朵里人死伤惨重。初居苏子河,不久又移居三土河与冬古河之间,与建州卫会聚。南迁后,与叔凡察发生了争权夺印纠纷。明帝为解决左卫矛盾,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破格晋升他为左卫都督佥事。但矛盾仍未解决。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明从左卫分出右卫,晋升他为都督同知,“掌左卫事”,晋升凡察为都督同知,“掌右卫事”。从此独揽左卫大权,与凡察、满住同为三卫大首领。时年二十四岁。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上奏明帝乞请袭父右都督职,明帝允请,晋升左卫右都督。时年四十岁。此年至朝鲜献方物,接受朝鲜正宪大夫职,企图隶于两属之下。明帝怒斥其不忠。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上书“奏乞迁职”,因违背圣旨,“潜受朝鲜国王官职”,未被恩允。他极为不满。从此屡犯辽东。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四月,应诏至明京,帝斥之忘恩悖义,警告“若再不愎,必动调大军问罪”。然返回后,纵兵烧杀,“寇无虚日”。八月,因桀骜不驯,屡犯辽东,在广宁被辽东总兵辅诱执,十一月伏诛。终年四十九岁{27}。 娶古伦氏,李满柱之女。
董山之子,各书记载不一。《明实录》记董山有子,名脱罗,《李朝实录》记董山有子,名土老。《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充善(董山)有子三:长名拖罗,次名脱一莫,三名石报奇。综合各书分析,董山有子脱罗是无疑的。脱罗初袭父职为都指挥同知,后晋升为都督。脱罗之子,《明实录》记为脱原保,袭父职为都督。
脱罗:脱罗又作土老、吐老、拖罗。父伏诛后,众官保奏,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袭职为都指挥同知。后晋升为都督。明成化、弘治年间,与中卫都督李达罕(李满住孙)、右卫都督卜花秃(凡察子)同为建州三卫大首领。后死于正德元年(1506)前夕。
脱罗之子,各书记载不一,《明实录》记为脱原保,正德元年(1506)袭父职为都督。《李朝实录》数处记土老子童吾乙都古,一处记土老子童大彰可及皋都乙赤。此三人为二人或是三人?他们同《明实录》里的脱原保是何关系?古籍里都未做记载。也许童吾乙都古与童大彰可为一人,即为《明实录》里的脱原保,或者此二人中有一人为脱原保也未可知。有学者说童大彰可即脱原保,这只是推测,缺少根据。
董重羊(见后文)
八、五世祖都督董重羊家族
董重羊之名,各书记载不一。《明实录》作重羊、董重羊、童羊,《朝实录》作羊、童羊、真羊、充也、朱阳、肖阳。《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作除烟,《大清历朝实录》作褚宴。
董重羊是董山同母弟,显然亦是汉人妾所生。史籍最早出现董重羊为董山弟,是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朝实录》世祖二年(明景泰七年)二月癸卯记:“建州满住、左卫童山……,各遣人来献土物。”同月壬子记:满住派去的是其子豆里,童山派去的是其弟羊。羊对国王曰:“兄充尚亦欲来谒。”上答曰:“汝兄及满住皆欲来朝,予甚嘉之,可待秋上来。”这说明,董重羊确为董山之弟。
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朝鲜国王授予董重羊蒲州等处都万户。当时明朝尚未授予他官职,仅是一位舍人。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明实录》出现“都指挥重羊来朝贡马及貂皮”,此时已由舍人晋升为左卫都指挥。后来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明实录》出现“建州左卫都督董重羊”,这时已晋升为左卫都督之职。
后因受其兄董山罪之牵染,与七十余人同被充发。成化二十年三月,建州卫都督完者秃(即达罕)等,累次上书为其申冤,“言建州左卫都督董重羊,忠顺效劳,实无反叛情罪,谪戍,乞宥之还”。诏不允取回。其妻伯吉,乞请愿与其夫同居,亦未恩允{28}。后死于戍所。
董重羊有子名失保,语在后文。
五世祖董重羊谱系:
董重羊——失保
九、四世祖都指挥失保家族
三种实录皆未记董重羊有胤裔。不过据孟森考证,董重羊有子名失保,失保即是《清太祖武皇帝实录》里的石报奇。
《明实录》记:“特许建州左卫夷黑答撒、失保、主成袭升其叔父及从兄之职,为都指挥佥事,以三人诉其父附顺效劳,而死于边故也。”{29}孟森解释说:“此三人为建州左卫,又其父为附顺效劳而死于边,自必即为累称忠顺缘坐戍边之董重羊。其中失保,正可当石报奇,所袭为叔父及从兄之职,当即绰颜及脱罗之职。”孟森据此断定,失保即是石报奇,非董山之子,而是董重羊之子{30}。
四世祖失保家族谱系:
(石报奇)
失保—福满
孟森此说十分可取。据笔者考证,《朝实录》世祖九年(明天顺七年)记有:“童于虚茂来言:叔父童仓。”这说明,董重羊有子名于虚茂,其音近失保,当为一人。从建州左卫的承袭情况分析,失保即是石报奇,为董重羊之子,恐怕是事实。董重羊一生“忠顺效劳”到头来因受其兄董山罪牵染戍死,这与《明实录》所记“其父附顺效劳,而死于边”相吻合。这时董山子脱罗刚刚死去,子脱原保在失保奏请袭从兄职的后三日(癸亥)奏请袭父职(也许是同时奏请,异日准请),这说明,失保奏请袭从兄职之“从兄”,是董山子脱罗无疑。明帝准其请,“授职为都指挥佥事”,此与《皇明从信录》记载之努尔哈赤的先世,原为都指挥,明帝初令努尔哈赤袭先人职为建州左卫都指挥(明代文书,往往把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省言为都指挥)也相吻合。
如此说来,失保是努尔哈赤的四世祖,而努尔哈赤三世祖福满,当为失保之子,董重羊之了。
*努尔哈赤先祖家族谱系是:布库里雍顺———(数世)———嗏———挥厚———猛哥帖木儿———董重羊(褚宴)———失保(石报奇)———福满———觉昌安———塔克世———努尔哈赤。此处与爱新觉罗宗谱不一致,有待日后研究。
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死,子董山袭位,董山死,子脱罗袭位,脱罗死,子脱原保袭位,这基本上是嫡系承袭,而董重羊是猛哥帖木儿妾生之四子,他的官职,并非承袭其父之职,也非承袭其兄之职,是非嫡系承袭。这个情况,与《皇明从信录》所记,“努尔哈赤佟姓,故建州枝部也”,也完全吻合。
十、先世家族分离与合流
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袭父职为万户之后,成为以范茶为核心的童氏三家族的宗族首领;荣任明朝守土官,独掌左卫大印之后,更成为全宗族最尊崇的领袖。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童氏三家族逐渐出现分裂。这种分裂,主要是在对待明朝、朝鲜关系的抉择上出现的。早在初居阿木河时,就已出现分裂的迹象。永乐八年(1410)图们江发生战乱,当时跟随猛哥帖木儿参战的宗亲只有长子阿谷与同母异父弟於虚里,而包奇与本妻家族却按兵不动。水乐九年(1411)猛哥帖木儿率部西迁,包奇家族吾沙哥、加时波二兄弟以及猛哥帖木儿同母异父弟於沙哥(吾沙介),都留下未走,投靠了朝鲜,斡朵里人东返后,这些人都未在左卫任官职。同母异父弟於虚里、吾沙哈,原来与猛哥帖木儿很密切,都跟随西迁,可是左卫设置时,都未授职,东返后,也未被重用,也跟猛哥帖木儿疏远起来,后来都倒向了朝鲜。
猛哥帖木儿遇难后,斡朵里人南徙与建州卫会聚,这时候,童氏三家族出现了空前的大分裂。童氏三家族中,只有挥厚与也吾巨族系以及也吾巨改嫁包奇家族中的凡察南徙:而包奇与本妻家族中的吾沙哥、加时波二兄弟以及也吾巨改嫁包奇家族中的於虚里、吾沙哈、於沙哥、阿哈里、童毛多赤五兄弟及其子孙们都滞留原地未走。斡朵里人从此分裂成南北两部分。斡朵里人南徙后,董山与凡察争权夺印又发生分裂。左卫又分出右卫,“头目及人民”分属两部。从此南徙的斡朵里人又分裂成两部分。这三部分斡朵里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受到不同的影响,都逐渐得到了发展。
北部遗族,由于受朝鲜的影响有了发展。董山、凡察率众南徙15年后朝鲜进行了调查,发现有100余家,分住在8个村落里。他们受朝鲜与明朝管辖,处于两属之下。朝鲜委任他们的首领为都万户、万户、护军、司直,个别首领仍保留着建州卫、建州左卫的都司、指挥的官衔。这些遗民,由于居于半岛境内,或与朝鲜为邻,受朝鲜封建文化影响很深,社会经济、社会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南徙的斡朵里人,由于地理条件适宜,又加邻近辽东与朝鲜,受其影响,有了飞速发展。但是,建州三卫的领导权,从嘉靖年起逐渐由猛哥帖木儿家族、凡察家族、李满住家族转移到他姓家族.到了明末,斡朵里部与火儿阿部南徙的遗族逐渐形成建州五部,滞留北部的遗族逐渐形成许多部,通称“居邻朝鲜之瓦尔喀”。努尔哈赤崛起后,首先以武力统一建州五部,接着在以武力统一扈伦四部的过程中,挥军北上,与乌拉部争夺北部遗族瓦尔喀人。努尔哈赤声言:“邻朝鲜境瓦尔喀部众,皆吾所属”、“瓦尔喀皆为满洲所属”。史学界多不解,实际努尔哈赤这番话并没有错:这些瓦尔喀人大部分是努尔哈赤的先世一—斡朵里部与火儿阿部南徙后滞留下来的,其中不少一部分是童氏家族中的两个旁宗血统。努尔哈赤遣兵在图们江大败乌拉兵,将千余户瓦尔喀人掳走。又通过明帝向朝鲜索回千余户瓦尔喀人。皇太极发兵侵朝鲜,又摅回200余户瓦尔喀人,“至此,瓦尔喀人大部分被征服内迁,他们被强制迁移到辽东,编入旗籍,披甲为兵,成为佛满洲的一员。
斡朵里部的南北遗族,经过百余年的分离,现在又合流而为一体,童氏家族的各支系,
流落各地,子孙繁衍,现在骨血又复归本宗.猛哥帖木儿开创的事业,终于在努尔哈赤这一代结出了硕果。
2022年3月31日星期四
整理并供稿:边溥哲
注:
①满语bulhūri omo的涵义:omo,是湖泊之义。bulhūri,按满语构词法分析,该词的词干为bulhū,其动词原型为bulhūmbi,它加入合成词构成地名,词尾?鄄mbi变为?鄄ri。动词bulhūmbi,《五体清文鉴》释为“地舆类:水冒”。
②见董万仑:《〈旧满洲档〉记清始祖传说研究》;载台北《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一卷第一期。
③董万仑:《论满族三仙女神话的形成与价值》,载《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
④《满文老档》壬子年十月:努尔哈赤斥责乌拉部贝勒布占泰说:己之祖先为天女所生,“乃十世、十五世以来的事。”
⑤《满洲实录》满文记:“清始祖布库里雍顺遵母命,‘Tereci tere jui weihu de tefi eyen be dahame wasime genehei’汉译此满文:那个小儿,从那里(布儿湖里泊)乘独木舟,自高处落下,顺流而去。《满族民间故事》记:“佛库伦把湖豁开一道口子,小船顺流而下,落到呼尔哈河上……来到两江汇合处三姓。”皆可证始祖乘舟到达口。
⑥《元史·地理志》。
⑦《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嗏……孟特穆。”孟特穆,即猛哥帖木儿。孟特穆是努尔哈赤六世祖。足可证,嗏为努尔哈赤家族正宗八世祖。
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⑨《朝实录》世宗二十年正月辛亥。
⑩《朝实录》世宗二十一年九月癸亥。
{11}参见董万仑:《明初建州女真迁徙考》,载《历史地理》第五辑(1987年);徐健竹:《明代建州卫新考》载《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
{12}蒙古汗国灭东真国,占领高丽后,设置十个总管府,其中于泥河(今龙与江)畔和州(今永与)设双城总管府,总辖至图们江地区,于浑蠢水(今河)口设奚关总管府,统辖浑蠢东部沿海及锡霍特山脉东南沿海地区。嗏率众逃到这里,显然是得到元朝的认可,隶属于奚关总管府的。
{13}《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嗏率众逃走时为“一幼儿”,此言其幼,盖为青年。
{14}《朝实录》世宗二十年七月辛亥。
{15}《朝实录》世宗二十三年正月丙午。
{16}洪武五年奚关城遭兀狄哈袭击,挥厚等率众逃到朝鲜半岛境。时其子猛哥帖木儿尚为幼童。可证挥厚出生之年不会早于元末至正初年。
{17}《朝实录》世宗二十三年正月丙午。
{18}《朝实录》世宗二十一年三月甲寅。
{19}《朝实录》世宗二十年七月辛亥。
{20}《朝实录》世宗二十年七月辛亥,咸吉道节制使金宗瑞调查回启:“佥伊(官名)甫哥之女也吾巨,先嫁豆万(官名)挥厚,生猛哥帖木儿。”世宗二十三年正月丙午:“童猛哥帖木儿与伊父挥护(厚)生长本地。”此“生长本地”,显然是指奚关城。
{21}关于洪武五年奚关城骚乱,挥厚率众逃到朝鲜半岛境,最后定居于阿木河,这个历史的考证,见董万仑:《清肇祖传》(人民1992年)“在奚关城遭兀狄哈袭击”、“定居阿木河”。
{22}《朝实录》世宗二十一年三月甲寅。关于斡朵里部的分布,见《朝实录》鲁山君三年三月己巳,咸吉道都体察使思哲调查书启。
{23}《朝实录》世宗二十年七月辛亥,咸吉道都节制度金宗瑞调查回启。
{24}以上,《朝实录》鲁山君三年三月己巳,咸吉道都体察使思哲调查回启;鲁山君三年三月己巳,咸吉道都体察思哲调查书启。
{25}《朝实录》世宗二十年七月辛亥,咸吉道都体察使思哲调查书启。
{26}过去一般认为猛哥帖木儿约于元至正初年出生口,非是。《朝实录》记,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猛哥帖木儿被高丽招安授万户之时为“少时”。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六年(公元1431年)其子阿谷对朝鲜国王曰:“吾父年老”。如果以“少时”为二十岁,猛哥帖木儿大致生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如果以“年老”为五十五—六十岁,大致生于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至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宣德八年(公元1344年),猛哥帖木儿配合明军杀敌,骑马征战。此时他的年龄,从“骑马征战”分析,充其量不过是花甲之年,即生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这些数字表明,断定猛哥帖木儿大致出生在洪武三年前后,是比较接近实际的。
{27}《朝实录》世宗二十年七月辛亥记:“今童仓年满二十。”世宗二十一年为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以此计算,董山出生在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以传统虚岁计算,即1438减二十加一等1419。当时其父住在辉发河上游方州西侧余下。
{28}《明实录》成化二十年三月戊子。
{29}《明实录》正德元年四月庚申。
{30}孟森:《清史稿中建州卫考辨》,辑入《明清史论著集刊》第363页;孟森:《明清史讲义》第370页。
附:努尔哈赤先祖世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