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断增多的宗室人员,如何为他们找到出路,避免出现一些宗室成员无所事事、饱食终日的状况,成为清朝统治者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清朝前期决策者探索是否通过科举来增开宗室(主要是闲散宗室人员)的出路。
康熙年间曾有令宗室参加科举之举。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月初二日,清圣祖诏令:
国家乐育人材,振兴文教,将使海内英隽之士靡不蒸蒸蔚起,矧宗室子弟系托天潢,岂无卓越之姿,足称令器,允宜甄陶奖励,俾克有成。考诸前史,以公族应制举入仕者,代不乏人,今属籍所载,日益繁衍,除已授爵秩人员外,闲散子姓,素无职业,诚恐进取之途未辟,致向学之意渐隳。嗣后八旗宗室子弟,有能力学属文,奋志科目,应令与满洲诸生一体应试,编号取中。如此则赋质英异者咸服习于诗书,而学业成就者,不阻抑于仕进。
为了提高宗室人员的文化素养,也为了解决闲散宗室的出路问题,康熙帝令宗室子弟参加科举。康熙此举借鉴了明朝宗室子弟参加科举的经验。南宋宗室子弟可以参加科举,明代中后期宗室子弟也参加科举考试,但康熙年间,宗室人员仅参加了一科乡试,就停止宗室科举。康熙三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诏谕:“今科乡场,曾令宗室考试。宗室朕素加恩,何患无官,嗣后停其考试。”宗室科举停止几十年之后,乾隆帝变通宗室科举制度,不设宗室乡会试,而是直接从宗学中拔取佳卷准作贡士。乾隆九年议准:五年一次合试左右翼学生,拔取佳卷,以会试中式注册。其中“翻译者与八旗翻译贡士同引见,赐进士,以府属额外主事用;习汉文者与天下贡士同殿试,赐进士甲第有差”。习汉文者与天下贡士一同殿试,给予进士出身;习翻译者,与翻译贡士一样不用殿试,经引见,则赐翻译进士资格。
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取中一名宗室文进士、一名宗室翻译进士;乾隆十三年戊辰科取中二名宗室文进士、一名宗室翻译进士。乾隆十七年降旨停止宗室科举:“嗣后仍遵皇祖、皇考原降谕旨,将宗室等乡会试及选庶吉士之例,永行停止。”乾隆朝共录取三名宗室文进士,两名宗室翻译进士。
仅录取了两科宗室进士,乾隆皇帝再次否定了宗室人员参加科举的必要性。
康乾时期,宗室科举时举时停,皇帝对宗室人员是否参加科举心态矛盾。这与清朝“国语骑射”的国策相关。不管康熙还是乾隆,既希望满人学习汉文化,但又非常担心满人过度汉化,丧失本民族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担心宗室人员的汉化。正如嘉庆帝所言:“宗室向有会试之例,后经停止。敬惟皇考圣意,原因宗室当娴习骑射,以存满洲旧俗,恐其专攻文艺,沾染汉人习气,转致弓马生疏。”因此,才出现时而令宗室人员参加科举、时而停止宗室科举的局面。
为了保存满洲旧俗,避免宗室人员汉化,康熙、乾隆先后作出停止宗室科举的决定。但是,宗室人员并没有因康熙、乾隆的禁令而专心于满洲旧俗。
如何解决宗室人员的出路问题? 历经几朝的争议与探索,到嘉庆朝才正式确立宗室科举制度,当然这满洲汉化的大趋势相关。嘉庆四年(1799)二月十七日,嘉庆帝诏谕:(宗室)自停止考试以后,骑射亦未能精熟。天潢支派繁衍,自当仍准应试,广其登进之路,兼可使读书变化气质,不致无所执业,别生事端。且应试之前,例应阅射马步箭,方准入场,于骑射原不至偏废。
旧制:宗室俱不由乡举,径赴会试,未免过优。嗣后宗室应考者,自辛酉科为始,与生监一体乡试。应定中额,著礼部核议奏闻,候朕酌定。康熙、乾隆停止宗室科举,令宗室人员专心“国语骑射”,但事与愿违,宗室人员并没有精于骑射。由于他们无所事事,反而生出不少事端。为了拓宽宗室人员的出路,同时也为了提高宗室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稳定宗室队伍,巩固皇朝统治,嘉庆朝最终决定科举向宗室开放,确立了宗室科举制度。遵照嘉庆帝的谕旨,宗室从嘉庆六年辛酉科乡试开始参加科举。第二年(嘉庆七年)壬戌科取中三名宗室进士。从此,宗室人员参加科举成为清朝的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