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恒毅
在新民侯三家子居住着这样一家爱新觉罗后裔,他们先祖是清兴祖直皇帝第五子包朗阿,随着八旗换防,这支皇族后裔一直驻守辽中、新民一代。这支爱新觉罗后裔在姓氏上出现了“一家个三姓”堪称历史缩影与文化碰撞的鲜活案例。
父系传统的坚守:长子肇溥祥承袭“肇”姓,延续家族对“肇祖”的纪念,强调正统渊源。
户籍误写的偶然:弟弟赵溥林本应姓“肇”,因登记时工作人员嫌“肇”字笔画太多不好写,将“肇”字误写为“赵”,未加更正,意外成为新姓。这一细节映射了满汉文化隔阂——基层官员对满族姓氏的陌生,与后裔因避祸心态的妥协。
满族习俗的延续:姐妹姓“贵”,源于满族“随名姓”习俗。家族先人贵山在新民侯三家子开宗,在当地被称之为“老贵家”,后代遂取其名首字为姓。
改姓背后的文化逻辑
爱新觉罗后裔的改姓看似杂乱,实则暗含三重逻辑:
1. 历史符号的转化 “肇”姓承载对祖先功业的追念,试图在文化断裂中保留身份认同。
2. 现实生存的妥协 “赵”姓源于行政误写,却因家族沉默而固化,折射出后裔对身份的刻意淡化。彼时满人求职常受歧视,隐姓埋名成为生存策略。
3. 多元习俗的交织 姐妹的“贵”姓融合满族“随名姓”习俗与汉姓形式,体现文化调适的灵活性。
从紫禁城的金瓦朱墙,到市井街巷的户籍簿册,爱新觉罗的姓氏变迁,是近代中国社会剧烈转型的微观写照。密雅纳支系一家三姓的故事,既见证了辛亥革命后满族的文化求生,也成为民族融合的生动脚注——当“贵”“肇”“赵”共处一室,血缘的纽带早已超越姓氏符号,在沉默中延续着历史的温度。
如今,多数爱新觉罗后裔以普通人身份生活,姓氏仅作历史余音。如书法家启功所言:“我姓启名功,不吃祖宗饭。”这份超然背后,是一个家族从煊赫归于平凡的百年沧桑,亦是一个民族从隔阂走向共生的文化旅程。
肇溥祥、赵溥林、贵丽清、贵丽芳(已故)、贵丽艳兄弟姐妹五人,分别居住在沈阳、辽中、新民、青岛。兄弟姐妹一家人三个姓已成为历史,它却成为爱新觉罗家族的一个姓氏特例。
编辑整理:海青
爱新觉罗宗谱网
2025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