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宗谱
首页 八旗介绍 宗谱新闻 宗谱查询 联系我们

宗谱研究

小议爱新觉罗宗谱中的人名

本文发布于:2024-05-12 09:12:28
发布人:gary
版权:爱新觉罗宗谱网
新闻内容:


投稿:赵骏(宗谱网会员)

       在续修和研读《爱新觉罗宗谱》时,笔者经常会发现宗谱上的人名与各支派谱书上的人名出现不一致以及有错别字、异体字等问题存在,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上述现象呢?

       通过查阅清实录,上谕档,清玉牒帝系篇等手写字体等古籍,分析得出结论,此结论仅为笔者观点,尚待研究爱新觉罗宗谱专家考证。

一、早期玉牒人名均为满文音译,没有明确规范的汉字。

       在没入京之前,爱新觉罗人员的名字都是以满文出现,在编写玉牒的标准满汉双文字玉牒时,汉字名字均为音译,就出现努尔哈赤与弩尔哈齐,福临第五子常穎,常頴与常宁,索长阿第三子绰齐阿珠古与绰奇阿注库,觉昌安第三子斋堪与界堪等等小差异。差异最大的是兴祖直皇帝位下第五子包朗阿五子朗腾的音译,在玉牒上,清晰标注,包朗阿五子朗腾,而在清史稿上,朗腾却又变成棱敦(内容详见清史稿:太祖以同母女弟妻扬书噶哈善哈思虎,是岁癸未。明年正月,太祖从叔龙敦,构太祖异母弟萨木占,邀噶哈善哈思虎杀诸途。太祖闻,大怒,欲收其骨;族昆弟皆与龙敦谋,不肯往。太祖率近侍数人行,太祖族叔棱敦尼之曰:“同族皆仇汝,否则汝女弟之夫何至见杀?宜勿往。”太祖勿听,环甲跃马,登城南横巘,引弓疾驰。向城大呼曰:“有害我者速出!”闻者惮太祖英武,不敢出,遂收其骨以归,移置室中,解所御冠履衣服以敛,厚葬之。遂帅师讨萨木占及其党讷申万济汉等,为噶哈善哈思虎复仇。常书兄弟事太祖,分领其故部,为牛录额真。旗制定,隶满洲镶黄旗,旋改隶镶白旗。常书兄弟皆卒于太祖朝,扬书之丧,太祖亲临焉。而在《肇氏宗谱》上,朗腾又变成勒恩德恩。这一现象均说明在清早期的爱新觉罗氏人名在汉译的时候,没有规范的,标准的使用汉字,造成了玉牒中很多人名差异。

二、宗族变大,使用汉字出现重名。

       由于爱新觉罗宗族人数越来越多,在名字使用上很难避免重名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在嘉庆年间,嘉庆皇帝率先采用汉族常用的范字习惯,规范字辈以及后来的近支宗室除规范字辈外,名字规范固定的偏旁部首,如:日,王,亻,氵等等偏旁的使用。醇亲王系的溥仪、溥傑、溥任等。

       上述的方法使用后,大大减少了重名现象,但是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重名,宗人府在审核名字的时候,难免出现遗漏。但宗人府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一定要避免宗族中出现与皇帝同名的世间发生。庞大的爱新觉罗家族,辈分流传相差很远的比比皆是,例如怡贤亲王允祥→弘晓→永琅→绵标→奕辉(火軍)→载福中的载福,他出生时起名为载淳,但后来清穆宗(同治皇帝)继位,为了避讳,载淳更名为载福。还有绵标→奕勳→载堪→溥义中的溥义原名溥仪(1849-1883),他的卒年与载沣生年一致,原名为溥仪,当溥仪继位后,他就更名为溥义。

三、奉旨更名

       下面说一下近支宗室奉旨改名的问题,清高宗弘历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支系,荣恪郡王绵億→奕绘(原名奕铭),奕縯(原名奕金荣),据《荣府史·绘贝勒世家》为证,原文如下:多罗贝勒讳奕绘,字子章,号太素,荣恪郡王之长子也,母曰王佳福晋,以嘉庆四年正月十六日寅时,诞生与太平湖邸中,初名奕铭,为郡王世子,五年,以郡王世子赏二品顶戴,十一年以命名为经请旨,荣恪郡王获罪,奉仁宗谕改今讳。成哲亲王永瑆第三子宗谱为绵聪,(仁宗实录卷三十七,嘉庆四年正月记载,綿總系成亲王庶出之子)。允禧系,永瑢→绵慶→奕綺(原名奕浚)亦是嘉庆年间改正。

四、手写笔误

       由于爱新觉罗宗谱编写于民国时期,政局不稳,时间仓促审核不严格以及抄写玉牒均为维城学校学生等等问题有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例如:允祉→7弘“暻”(实录,玉牒均为景)。允祥→6弘昑(实录)。允祁→2弘昤(实录)。允祐→6弘暻

       综上所述,我们在研究爱新觉罗宗谱时,我们最好要参考一些手写的清朝时期编写的玉牒及各家宗谱会更完善。

编辑整理:恒毅

                     爱新觉罗宗谱网

                    2024年5月12日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信息!

验证码

电脑端
注册
登录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