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宗谱
首页 八旗介绍 宗谱新闻 宗谱查询 联系我们

宗谱新闻

留在记忆中的沈阳方城

本文发布于:2024-02-19 03:19:37
发布人:gary
版权:爱新觉罗宗谱网
新闻内容:


                                                                    站在太清宫前

                                                            马路东侧是一段高耸的墙

                                                                    砖还露在外边

                                                            默默诉说着这里过往的故事

                                  

这里是沈阳市沈河区的西顺城街,名字似乎通俗易懂。顺着城的西边走,向南,尽头左转连着南顺城路,依次左转,分别是东顺城街和北顺城路,当你走完一个方形的环,重新回到太清宫门前时,如果是在三百年前的沈阳,你已经绕着沈阳城走了一圈。

而如今,这么一座城的面积似乎仅仅算得上小小的一隅而已,何况,如果不知道历史,任你怎么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眼前的路和路两侧别无二致的景观曾经是城里与城外的分割。不错,当年的沈阳城墙就在这四条街围成的范围内,那时在人们的眼中,高耸的城墙阻隔起来的是两个世界。

                

                                                                  图为老沈阳的城门

时局不稳,沈阳城几建几毁

四条顺城街路、东西方向的中街路和沈阳路、南北走向的正阳街和朝阳街,构成了古老的沈阳方城的全部框架。当然,这井字框架是皇太极时期的事情,更早的明代,这里只是一个驻军之所。

沈阳城是明代辽东都指挥使司指挥闵忠督建,时间在明洪武二十一年,即1388年。当时地处塞北的这一片地方并不安宁,明政府要抵御生活在这里的蒙古、女真不时的军事攻击,城墙的修建也只是为了简单的军事目的。

那时候的城墙,周长9里10步,高2丈5尺,分为四门,南有关厢、北有瓮城。城外有池两重,城内以中心庙为中心,从而使四门互不相见,内有驻兵。这些都是古代城建中常见的军事防御手段。

此后,在嘉靖以及万历年间,城都曾经有过小规模的修葺,但是城墙依旧躲不过年久失修和战火频仍的摧毁,到明金之战前期,城墙已经是“城大而低,身高不盈丈余……其砖坍塌可登而上。”

再坚固的城池尚且阻挡不了历史的车轮,更何况墙已坍塌不固。公元1610年以后的十几年间,在后金与明代的数年征战中,沈阳明城墙除北门外,几乎全部被毁坏。

                       

据沈阳文史资料记载,后金进入沈阳之初,因为时局不稳,人力物力不足,努尔哈赤并没有对城做太大的修建,只是处于军事目的加固城池,在北门之内修建“汗宫”和诸王、大臣们的住所,但是多为旧建筑改建。不想第二年努尔哈赤战败去世,一个乱摊子摆在了即位的皇太极面前。励精图治的皇太极,也将改建沈阳城列入了日程。

面貌一新的沈阳城和井字大街

1631年是天聪五年,从这一年开始,皇太极开始了他改建都城的大计。当时的后金政权,一方面与朝鲜交好,另一方面得到蒙古众部的归附,对明朝的征战也毫不逊色,政权的加强急需完善的统治机构。城池的改建,是一件关乎内外的大事。

这次改建,皇太极加宽加高了城墙为三丈五尺,比之前加高了一丈,改四门为八门,八旗军各守一门,也将沈阳城内改建为井字大街。构成“井”字的四街路分别为如今的正阳街、朝阳街、中街路以及沈阳路,井字的八个尖端,直通老城墙四面的八个城门。

如果能够穿梭时空,我们还能见到当时的沈阳城墙和城门,一定会怀疑那究竟是不是沈阳城,竟然与今日仅剩一隅西北角楼的城有天壤之别。史料记载,清代的八门美妙绝伦,各具特色。德盛门高耸巍峨,天佑门严谨庄重,福胜门森严壁垒,地载门玲珑精巧,抚近门双龙抹额,内治门金碧交映,怀远门佛光隐现,外攘门刀枪密布,处处显示出精巧与宏伟。

据记载,每座城门隔间有三层围廊式门楼子一座,门额之上,外书满文,内书汉字。城门外设置有瓮城,并在瓮城增设了木闸设备———千斤闸。在城墙之上,筑有女儿墙,女儿墙高七尺五寸,留有垛口651个。

除了城门,老城墙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还各建有一座角楼。如今,这一切的美丽都只能停留在史料记载以及历史图片之中,惟一能看到的两座城门抚近门与怀远门,也都是后期复建的赝品。

沈阳方城其实还有第九门

除了井字大街和八门,本已经构成完备的沈阳方城其实还有第九门。

沈阳市民李先生家从小就在中街附近,当年小北门和大北门中间的九门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讲,九门奔南边有一条隧道,可以直通沈阳故宫,还有人说那里曾经镇过一个蝎子精。”这些传说都曾经在当地流传,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九门早已不在,只剩下一片棚户区留在原来的位置上。

其实,这城门是明代的遗存,当年明朝嘉靖二十二年即公元1543年扩建沈城时,北侧“安定门”被更名为“镇边门”,加固后以加强对北方的军事防御能力。此后,皇太极在修建城墙时,原本最为牢固的北门在战争中毁坏最小,于是得以保留,即成为第九门。

这些建筑在清入关以后,曾经不断得以修缮,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外也渐渐有人口聚居。到康熙十九年,沈阳城的外围再度增筑了圆形的外郭墙。为了与八座城门相对应,在关墙的四周也辟出八门,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谓的边门,不过也都已空留下地名了。

从清末开始,城墙即不断损毁,有自然老化无人管理的原因,也有百姓私运砖盖房的缘故。到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因为阻塞交通,钟鼓楼被拆除,同期城墙也遭到严重的毁坏。

中心庙、钟鼓楼、井字大街、八门的方城以及圆形边门,古老的沈阳城构图规矩,寓意“天圆地方”,希望大清王朝得以长盛不衰。而现实中,永远不变的却只有变化,坍塌的城墙和消失的城门,记录着清王朝流逝的影子,留给今人的却是不见文物的一声叹息。

(原载于2009年12月27日华商晨报城市杂志栏目)

吉祥满族编辑整理

                         爱新觉罗宗谱网转载

                           2024年2月19日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信息!

验证码

电脑端
注册
登录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