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爱新觉罗宗谱网!
登录会员注册



宗谱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宗谱新闻

晚清整治贪腐能臣肃顺

本文发布于:2024-11-03 03:03:18
发布人:gary
新闻内容:

撰稿:恒毅

11月1日是辛酉政变163周年纪念日。1861年11月1日慈禧太后从热河避暑山庄回到北京,联合恭亲王奕䜣、军机大臣文祥发动政变,免除肃顺等8名顾命大臣的职务。因岁在夏历辛酉年,故称辛酉政变;又因原八位顾命大臣拟定年号祺祥,此次政变因改变其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当时驻京外国公使记载为本次政变为“北京政变”。

提到“辛酉政变”不得不提到晚清整治吏治的能臣肃顺。

爱新觉罗·肃顺:字雨亭,满洲镶蓝旗人。嘉庆二十一年十月初八日出生,清太祖胞弟舒尔哈齐八世孙,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咸丰帝原配孝德显皇后的舅舅,咸丰皇帝托孤“八大顾命大臣”之一,生母为中也记载肃顺之母为郑慎亲王侧福晋瑚佳氏(护军校玉贵之女),与第四代郑亲王端华为同母兄弟。

肃顺年少时“盘辫,反披羊皮褂,牵狗走街头”游走于京城市井之间,对三教九流无一生疏。但他很聪明,见人一面,一辈子就记得别人的相貌,看篇文章,很多年之后都还能记得。他就这样一直玩到了他人生当中的35岁。


                                                 咸丰皇帝

1851年,咸丰皇帝初登基,肃顺的三哥第四代郑亲王端华成了咸丰帝身边重臣,在一次合适的机会把肃顺推荐给咸丰帝。就在第一次觐见咸丰帝的时候,“纨绔子弟”肃顺,却是少有的一派端庄严肃,简单和咸丰帝交谈几句,立刻就以一句石破天惊的话,令咸丰帝瞬间变脸:严禁令,重法纪,除奸宄!晚清的吏治腐败透顶,大小官员全是连捞带混,“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而作为皇帝面对腐败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吏治,也只有无奈,而肃顺这句话,恰好让咸丰帝的困惑豁然开朗,大清要度过难关,就要先重手整顿吏治。肃顺这个狠人,可用!可重用!

肃顺觐见过后,立刻就被提为内阁学士。如此坐着火箭的提升速度,当时也惹得官场议论纷纷,好些御史都上书,说咸丰皇帝如此重用纨绔子弟,简直就是昏了头。但事实很快证明,咸丰帝真没看走眼!得到咸丰帝重用的肃顺,很快就叫好些质疑声都闭了嘴。昔日纨绔子弟的做派彻底没影,反而很快成了“宝”,之后几年里先做护军统领,又陆续调任到工部和礼部,全是当时焦头烂额的工作,但只要肃顺接上手,很快就能轻松理顺,打理的有条不紊。咸丰初期的清朝官场上,有困难找肃顺,成了一度惹眼的景象。

肃顺当政之初,正值太平天国起义期间。面对这种形势,肃顺认为,当朝权贵庸碌无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出力,只知伸手要钱,而昔日强劲的八旗兵早已丧失战斗力,根本无法镇压天平天国起义。肃顺敏锐地意识到,只有起用汉族官僚,组建地方武装,才能挽救清王朝危机。肃顺虚心听取郭嵩焘、王闿运等汉族文人的建议,主张重用曾国藩、左宗棠等。这在当时无疑是异乎寻常之举,但在肃顺的极力陈说下,咸丰帝的决策渐渐发生变化。1858年,湖广总督官文为了削弱湘军势力,指使人弹劾左宗棠罪当斩首。肃顺获悉,密嘱心腹幕僚向外透露消息,并授意郭嵩焘上奏,替左宗棠开脱罪名。咸丰帝看到郭的奏折时,肃顺又伺机进言:左宗棠人才难得,应当珍惜。咸丰依言而行,草草了结此案。左宗棠总算躲过一次杀身之祸。曾国藩创建湘军时,肃顺也表示支持。他的主张遭到军机大臣祁藻的反对。祁曾提醒不能重用曾国藩,所以咸丰帝心存戒意,一度未授予地方督抚实权但随着形势变化,肃顺的意见占据了上风。1860年,太平军攻打浙江,东南局势危急。咸丰听从肃顺建议,破格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曾国藩获取实权后,加紧了镇压太平天国的进程。


                                                      曾国藩


                                               左宗棠

在重用汉人的同时,肃顺锐意整饬吏治,力挽衰败之风。他主办的“戊午科场案”和“户部钞票舞弊案”引起了全国震动。 1858年,当时的清廷重臣柏葰在监考时发生舞弊,科考舞弊是重案。咸丰派肃顺办理此案。柏葰是文渊阁大学士,并且在军机处的地位仅次于彭蕴章,在政治级别上比肃顺高出很多。但肃顺跟咸丰力劝整饬腐败励精图治的决心,说服了咸丰斩杀柏葰。柏葰也是清朝历史上涉及腐败案中被斩首的最高级别官员。次年又发生了“户部钞票舞弊案”。肃顺接替柏葰出任户部尚书后,为筹措军费,提出设立“宝钞处”“官钱总局”,大量印行钞票、铸行大钱。肃顺发现“宇”字五号的帐目总数与票数不符,决定穷究严查。并借此掀起大狱,私设公堂,刑讯员吏。数十名官吏。几十个商人被抄查家产,甚至连恭亲王奕訢的家人也涉嫌有染,成了怀疑对象。株连者波及数百人,其中有人入狱时间长达两三年。一时,刑部南北两监房人满为患。肃顺办理“宝钞”案,坚决反贪,让贪官污吏闻风丧胆!

肃顺在外交上也展示了清朝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在和俄国签订《瑷珲条约》的时候,他看出来了俄国想要侵占领土的野心,愤而将文本掷在桌上,怒道:“此无非一纸空文!”俄国没办法,只能去找英法联军。后来在英法联军进犯北京的时候,黑龙江将军奕䜣还是答应了俄国的全部要求。因为肃顺不理解外交是要讲实力的,没有实力,态度再强硬也无用。

肃顺试图借助严厉惩治手段,革除弊端,稳定统治秩序,但往往操之过急,量刑无度,结果适得其反。“科场”、“钞票”两案,打击面过于宽泛,搞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同时,肃顺等人为了筹集军费,还采取措施,削减八旗兵俸饷,这又直接触犯了旗人的切身利益,以致满人对他恨之入骨。而且肃顺为人刚愎多疑,在咸丰帝的一昧宠信下,日益骄横独断。他的所作所为,掺杂着排斥异己的意图。柏葰、耆英、翁心存、祁寓藻等朝廷大员,在他在攻击下,或正法,或自裁,或革职;在位的军机大臣、大学士也惴惴不安,拱手听命。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在肃顺等人影响下,时而主战,时而主和,遭到军事和外交上的双重惨败。僧格林沁、胜保等前方将领对肃顺极为不满。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仓皇出逃。一时,朝廷内外浮议沸腾,将一切过失都归咎于肃顺的刚愎自用。大有非杀肃顺不可之势。这样,反对肃顺的人越来越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加深,危机潜伏。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最高权力的归属成为各种政治势力关注的焦点,斗争趋于公开化、白热化。

1861年10月26日,咸丰帝灵柩由热河启运北京。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先行出发,载垣等人随同。肃顺则亲自护送灵柩,缓缓行进。11月1日,慈安、慈禧抵达京师。翌日召见奕訢等王大臣,下令将载垣、端华、肃顺革去官爵,敕令景寿等顾命五大臣退出军机,交内阁议定罪名。载垣等束手就擒。此时,肃顺正护送灵柩行至京郊的密云。奕訢、仁寿奉命前往,逮捕肃顺。肃顺毫无防备,无力抵抗,被押送回京。

1月8日,两宫皇太后颁发上谕,宣布顾命八大臣的“罪状”,赐令载垣、端华自尽,将肃顺押赴菜市口斩首。肃顺昔日的冤家听到消息,无不交口称快,纷纷驾车载酒,早早前往刑场观睹。肃顺身体肥胖,面色白皙,身穿白袍白靴,显得格外醒目。囚车穿过大街,儿童一边欢呼“肃顺也有如此下场”,一边拾起瓦砾泥土向他投去。顷刻间,肃顺面目模糊,不可辨认。行刑时,肃顺肆口大骂,不肯下跪。刽子手抡起大铁柄,迫使其跪地就范。

有人说肃顺是晚清失败的改革家,有人说肃顺是晚清治世之能臣,还有人说肃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乃奸雄,还有人说肃顺是权力斗争的失败者。总而言之,笔者觉得肃顺是为了替主分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措施,企图挽救大清王朝的颓势,实现富国强兵,更幻想着再现康乾王朝的盛世,然而面对残酷的权力斗争,肃顺成了一个政治弃儿,以至于在史书上都被肆意地涂抹,成了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不过,后人黄浚对肃顺的评价还是较为中肯的,“肃顺治事之猛,识别之精,不避权贵,尤不顾八旗贵胄,故宗室旗人,恨之尤甚。其实史传之所谓功者,固灼然为功;而所谓罪者,又何莫非守法律、绳贪懦之善政乎?

爱新觉罗宗谱网

2024年11月3日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信息!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