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出现,往往都与其创制文字密切相关。
满文的创制,是满族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有历史研究表明,满语的前身是女真语。
因此,可以断定,满语也是属于通古斯语的一种。
早在皇太极执政时期,就曾对老满语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完善,和老满语相比,新满语的改进大致有三点:
1、在原有字母的基础上将写法雷同而表音不同、不易于区别的字母,在其右侧增加圈(°)或点(·)以示区别。
2、对老满文中一个音节几种写法进行了整理和规范,变一个音节的几种不同写法为一个音节就是一种写法。
3、对满文与汉文对音未全的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处理。
清军入关以后,随着清王朝政权的建立,满语文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在清一代,满语文被视作“国语”,故满语又称“清语”,满文称为“清文”。
满语的发展历史和清王朝的发展历史几乎是一致的!
从顺治帝到乾隆帝,处于国家上升时期的满语受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增加,但到了乾隆时期,满语使用达到顶峰之后,逐渐开始走了下坡路。
早在乾隆帝刚刚即位的时候,满语文的使用就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乾隆帝非常重视满语,具体可以看我们满族文化网的文章《乾隆爷亲抓满语地名》。
由于满族人习惯运用汉语文,满语文逐渐遭到冷落,平时乐于讲满语、写满文的官员越来越少,清政府的日常政务活动,也出现汉语文代替满语文的大趋势。
清朝入关之初,颁布的很多法令都是满汉合璧的,也有的专用满文。
例如,清政府专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就曾规定:不用汉人,专用满族、蒙古族人员担任高级官员,文字必须使用满、蒙文。
然而,到了康熙时期,随着担任高官的满、蒙人员汉文水平的提高,这种状况也发生了变化,许多皇帝直批的文件都是用汉语书写而成的,而先前定下的规矩也就难以遵守。
乾隆三十年前后,满语文的元气已伤,进入了衰微时期。
究其原因,则是:满族与汉族杂居共处久有年矣,满族人从小就学习汉语汉文,反不以满语满文为是,满语文焉有不逐渐被遗忘之理。
为了阻止满族被汉化,乾隆皇帝决定继承皇太极的遗训,保持满洲人满语、骑射的自身习俗,采取加强对满洲人训练清语、清字等措施。
首先——从吉林地区挑选“娴熟满语”的女人进宫,加强对皇子皇孙满语满文的训练,如若不认真读书,则将其父一并治罪。
其次——加强驻防八旗官兵满语满文的训练。乾隆帝几经降旨,命令各地驻防将军等官,务将所管官弁,严行教训,令他们务必做到清语娴熟,毋忘本业。
最后——是改革相关考试制度,加强监督。针对皇族人员,乾隆帝确立了宗室考试制度,由管理宗人府王公每年举行两次满语考试,时间定为每年的四月和九月,考试不合格的人要被重罚。
乾隆后妃、皇子、公主汉满语封号
皇后篇:
孝贤皇后 hiyooxungga erdemungge hūwangheo 孝顺的、有德才的皇后
继后在成为皇后前的封号为”娴“,对应满语为elehun,意思是恬然的、泰然的、心宽的,也有词典翻译成安舒,自如的、放松的,与雍正宁妃、道光恬嫔同字。另外,elehun这个词还与康熙帝年号中的康elhe(平安、康泰) 同根。
孝仪皇后 hiyooxungga yongsunggo hūwangheo 孝顺的、有礼仪的皇后
皇贵妃篇:
慧贤皇贵妃ulhisu erdemungge hūwang guifei 灵慧的、有德才的皇贵妃
(ulhisu意为有悟性的、聪明的,与康熙敏妃同封号,敏妃也被称为乌尔苏妃,佛教用语中“明行足”被翻译为ulhisu yabun yongkiyaha)
哲悯皇贵妃getuken hairacuka hūwang guifei 清楚明白、可惜的皇贵妃
(getuken常与ulhisu/sure连用,意为聪明、慧敏,董鄂妃被追谥为孝献皇后,聪明睿哲曰献,其对应满语为sure,hairacuka意为可爱、可惜,有时也翻译成汉语“怀”)
纯惠皇贵妃bolgonggo fulehun hūwang guifei 纯洁、给予恩惠的皇贵妃
(bolgonggo这个词意思是清雅的,清净的,它的词根bolgo意为清净、干净,两者经常被用作佛教用语,如beye umesi bolgo 清净身。封号中的另一个词fulehun与词根fulehu也常用于翻译佛经,意为布施、恩惠)
淑嘉皇贵妃nemgiyen saišacuka hūwang guifei 温和的、可嘉奖的皇贵妃
(nemgiyen与乾隆愉妃、康熙温僖贵妃的“温”同封号。这个词与nesuken连用意为温雅、娇婉。nesuken也就是继后侄子讷苏肯的名字。嘉妃待选封号中的”令“满语为giltukan,意思是俊秀、秀美)
令懿皇贵妃mergen fujurungga hūwang guifei 聪睿的、有风采的皇贵妃
(mergen意为智慧、智者,fujurungga 意为尊重、尊雅、有文采的,与康熙孝懿皇后同封。与雍正齐妃的封号yangsengga连用可以翻译成窈窕。满语版《关雎》中将“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翻译成fujurungga ambalinggv mergen sargan jui be, amgacibe getecibe merkimbi。包含了令妃的两个封号,粉丝可以歪歪了。)
庆恭皇贵妃fengxengge gungnecuke hūwang guifei 有福气的、恭敬的 皇贵妃
(封号“庆”的满文为“fengxengge”,意为有福气的、有造化的,与雍正帝熹贵妃钮祜禄氏封号的「熹」字、崇庆皇太后的「庆」字意义相同。“恭”字与孝恭仁皇后的‘gungnecuke’同字,意为恭敬)
贵妃篇
愉贵妃nemgiyen guifei 温婉、温和的贵妃
婉贵妃hebengge guifei 好商量的、意见一致的贵妃
(康熙第十五子胤禑封愉郡王,对应满语为hebengge)
颖贵妃susultungga guifei 完善的、聪慧的贵妃
(susultungga意思是聪明人、聪慧人)
循贵妃 julungga guifei 温和的、随和的贵妃
(与皇三子永璋的循郡王封号同字,意思是温和之人)
忻贵妃urguntu 欢欣的
妃篇
舒妃 sulfa fei 舒适的、安逸的妃
(sulfa意思是舒适,舒展的,安然,泰然,宽裕,自由的,与sulfan自由的,sulfangga舒展的、安适的、自由的两词同根。sulfa与elhe连用意为安详、安舒)
豫妃 erke fei 雄壮的、刚强的妃
容妃 baktan fei 容纳、包容 妃
惇妃 jinji fei 稳重的、富态的妃(与嘉庆第三子惇亲王绵恺同封)
顺妃 ijishun fei 孝顺、顺从 妃
晋妃满语封号不详。
关于满汉涵义谁先谁后的问题,清前期是以满文为主汉文为辅。大约从康熙朝开始,封号含义逐渐变成汉文为主满文为辅。比如康熙四妃都没有原始满语封号,是乾隆年间加上的;再比如乾隆四十年令皇贵妃去世后,礼部官员就曾向乾隆请旨”令懿“两字的满文翻译。
公主篇
固伦和敬公主hūwaliyasun ginggun gurun i gungju 和谐的 恭敬,恭谨,细心 固伦公主
和硕和婉公主 hūwaliyasun nemgiyen hošoi gungju 和谐的 温婉的和硕公主
和硕和嘉公主hūwaliyasun saicungga hošoi gungju 和谐的 值得褒奖的和硕公主
固伦和静公主
和硕和恪公主
固伦和孝公主
皇子篇
和硕亲王满语一般都是Hošoi (封号)cin wang,下不赘述
定安亲王永璜,tokton”,意为“安定”、“坚定”。“安”的是elhe,意为平安,平和
端慧皇太子永琏
循郡王永璋, julungga,温和随和的郡王
履端亲王永珹
荣纯亲王永琪 ,dengge深受皇恩、蒙受光荣的 gulu纯正 的亲王
质亲王永瑢
悼敏皇子永琮
仪亲王永璇 yongso,有礼的
成亲王永瑆,mutengge,有能力的亲王
嘉亲王永琰,saicungga,可嘉奖的亲王
庆亲王永璘,fengšen 福祉
尽管这是出自皇帝的旨意,但满语的衰落终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这一点跟满语自身的局限性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一个16、17世纪才崛起的民族,满族刚完成从渔猎经济为主的社会走向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社会,其语言和文字都处于发展期。具体来说,满语是一种源于渔猎文化的语言。在描述雨雪、云霓、阴晴、植物、野兽、禽鸟、网捕、畜牧、狩猎、皮毛诸方面,词汇远较汉语丰富;但用于处理中原的政务,管理中原农业社会,发展中原文化教育,因为与中原文化差异太大,所以很难适用满语来管理中原文化。
虽满语有这悠久的历史,蕴积宏富,但进入民国,失去国家支持的满语很难继续流通。
民国时期一些地方官仍存在满文作为公文流行
清朝亡后,满文仍在满洲地区继续使用,上图是海拉尔档案馆藏中华民国20 年(1931)满文档案,中华民国满文写作Dulimbai Irgen Gurun。
原载于内亚满洲历史与文化 公众号
满族文化网收集有关资料编辑而成
爱新觉罗宗谱网转载
2024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