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爱新觉罗宗谱网!
登录会员注册



宗谱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宗谱新闻

满族传统习俗清明节上坟不烧纸 插“佛朵”

本文发布于:2024-03-25 09:25:25
发布人:gary
新闻内容:

清明节来临,祭祀故去的父母长辈和亲人,生长在城市生活的我,同化于汉民族群体,融化于现代社会的细胞,先人满州族的风俗习惯早已丢失,每每清明上坟,如汉族同胞相同,很随意购买一些供品和烧纸,以示内心虔诚。今晨,读到孙老师在邮箱里转来他的文章《满族自古清明上坟不烧纸 ——插佛托》,感到应纠正自己的清明祭祀习俗,习惯成自然有很多时候是错误的。对比一下,插佛托要比烧纸更环保,也更符合身份。

——题记 

满族自古清明上坟不烧纸

——插佛托 

孙相适

       首先说明一下,本文所说的满族指满族共同体之中前身是女真族的主体部分。今天户口本上填报的满族是民族共同体,包括祖先在清朝属于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的成员。满洲八旗的主要成员前身是女真族,学术界称之为满洲族,抚顺民间称之为纯满族。本文所说的满族指纯满族。

       满族自古以来有个非常优良的传统:清明节上坟祭祀祖先只插佛托,不烧纸。特别符合古代和今天的防火要求。

 

                                                       新宾县永陵镇的佛托      

       佛托是满语音,译成汉字有多种写法:佛托、佛头、佛朵、佛多、佛陀等,佛读第一声(不读第二声),托、头、朵、多、陀读轻声(不要重了)。轻声“头”的字音最符合原音,但写成“佛头”容易引起误解。

 

                 北京坤宁宫供奉的“佛朵妈妈”画像,佛朵妈妈满语称为 foli fodo omosi mama
       佛托起源于何时?《北平风俗类征》载:金代女真清明时分“儿童插柳,祭扫坟茔”,“坟墓遍插佛多以祭。”金代女真族即有插佛托习俗,到现在至少有八、九百年历史。

       嘉庆朝官员西清所著《黑龙江外记》有:“满洲清明墓祭,新坟插佛朵,旧坟插柳枝,皆示人有后意。”在清朝中前期,满族插佛托比较普遍。

       女真族是游猎民族,经常迁徙。笔者推想,他们为了给坟墓做个标记,插个棍子,上头拴个物件,形成了原始的插佛托习俗。 

       这种习俗传延到后金时期,赋予了新的内涵。内涵一:满族人都知道“努尔哈赤脚心有七颗红痦子,李成梁准备将他押送北京领赏,李成梁小妾喜兰偷着将努尔哈赤放跑,自己上吊而死”的传说。努尔哈赤为了报答喜兰的救命之恩,封喜兰为佛托妈妈,民间百姓则在清明插佛托表达对喜兰的追念和敬意。因为喜兰上吊而死,所以佛托形状演变得很像悬空的人形,复杂而艳美。 

内涵二:佛托的纸束剪成钱串状,是摇钱树。汉族人过去清明上坟烧纸,是给逝去的亲人送钱,让亲人在另一个世界里有钱花(我们不能回避当前有许多人尚存这种思想意识)。而佛托是摇钱树,虽然没烧纸,钱也是许多的。

新宾县腰站村爱新觉罗氏家族清明上坟 

       佛托的制作比较费事。规范的佛托分木棍、顶花(俗称脑袋)、纸束(俗称衣裳)3部分。木棍用柳杨松木(现在比较随意),长短因家族而异,长者3米多高,短者不到1米。棍的顶端用刀按开个小口,以便夹扎顶花的铁丝。用彩纸扎一朵大花置于棍的顶端,铁丝夹在裂口里,往下5厘米许再多缠几道。用5张5色的彩纸单张剪成钱串样纸条,上部连着,1张纸叠几条,因家族而异6—9条(8条好叠),剪几个钱也因姓氏而异5—9个,两钱之间有2、3个锯齿,钱的中心剪个方型小孔。剪下的纸边是另一种样式的纸条。把剪好的5张纸(已成条)摞在一起,正面朝上,反方向卷在棍上(顶花卷在里面),纸的不剪处在顶花与缠的铁丝之间,用铁丝(或细绳)拧住,再将棍直立,纸束翻转自然下垂,整理被挤压的顶花,这样一束佛托就扎好了。 

       有人嫌反方向缠纸束,顶花碍事,抠手,就顺着扎在顶花下边。还有人更图省事,不扎顶花,在纸束上部10厘米处作界点,界点往上剪成花瓣状,于界点处缠在棍上,上部张开象朵花。这两种简易扎法虽然都不规范,但较常见。 

       2000年12月出版的《辽宁省志·少数民族志》在介绍满族节俗时写道:“清明节……汉族烧纸,满族人则剪彩纸,绑在苞米骨子上,插在坟头,谓之插佛头”。《满族大辞典》的“佛托”条插图就是这样。有文章还进一步说:苞米骨代表裸体女性,上面扎缠的一团子五彩纸条代表子孙,一团纸包住苞米骨,象征女性孕育了子孙后代的生命。在互联网上搜索“佛托”条,很多条说佛托,都说苞米骨。 

       很遗憾,新宾及其附近没有这种佛托。具体地说,没有用苞米骨的,纸束主体没有剪成细丝状的,一例都没有。 

抚顺县救兵乡唐氏家族的佛托有性别之分 

       上文说过,在清朝中前期,许多地区的满族有插佛托习俗。但是到了清朝的后期,逐渐地都放弃了插佛托。为什么呢?因为扎佛托费事。 

       而唯独新宾满族自治县及其附近将清明插佛托习俗延续下来。插佛托在新宾县很普遍,尤其苏子河流域特别密集。与新宾县相邻地区受到辐射也有插佛托的:抚顺县救兵乡很多,这里的佛托变矮;他塔喇氏(唐)家族的佛托还分男女;汤图满族乡的佛托如新宾县的;抚顺市东洲区哈达镇的佟佳氏(佟)家族从公祭先祖开始这些年也插佛托;清原满族自治县敖家堡乡有插佛托的;北三家乡黑石木村的佛托演化成缨子;叶赫氏(佟)家族因有居住抚顺的领军人物的推动,近几年将插佛托习俗扩展到位于凤城市梨树沟的祖墓。在市场化的今天,在新宾县的新宾镇、永陵镇、上夹河镇的市场上,清明前有卖佛托的。

       清明时节,在上述地区,满族人拿着佛托陆续走进自家的茔地,把一束束五红大绿的佛托插在坟包顶上,鲜艳的佛托随风飘动,非常好看。不烧纸,也不压纸。一个家庭清明上坟插佛托的数目因姓氏而异。一般情况祭祀者要给最亲近的逝者(比如父母)送佛托,同时要给这位逝者以上的各个直系祖先都送佛托,这样一来,始祖坟包上的佛托就会多些,儿子多的也会多些。 

满族从古至今一年四季都不到茔地烧纸。春节在村边路口烧包袱,茔地离堡子再近也不到茔地,就在村边烧,虽然这时候冰天雪地跑不了火。满族是游猎民族,靠山吃山,具有强烈的崇敬山神、保护山林的意识,形成这项非常符合防火要求的习俗。 

       笔者在乡间走访时见到了“满化”现象。2010年笔者在新宾县榆树乡蔡家村考察,蔡家村居住着蔡氏家族,他们在清朝隶属汉军旗。笔者采访蔡先生,他说我们老蔡家清明插佛托,笔者问:“你们不是纯满族,怎么也插佛托?”他说:“这地方都插佛托,我们随俗啊。”笔者在由蔡家堡子去往孤山子途中,看到北山根一处墓地有7通墓碑,就走过去,这是蔡氏墓地,插着佛托。这里展现的是与满族汉化相反的现象,笔者心中涌动着惊喜的感觉。 

前往墓地给祖先送佛托 

       为什么插佛托唯独在新宾满族自治县及其附近地区延续下来呢? 

       新宾是后金国的京畿地区,在努尔哈赤时期应当盛行插佛托。当大批女真人西出辽沈乃至挥师入关之时,有极少数女真人没走,如:乌苏氏没有离开苏子河,那拉氏、萨格达氏没有离开永陵山沟。他们沿袭着祭祀习俗。 

       清朝初年,满族人拨回驻防,许多人回到祖居之地新宾,老年人对插佛托习俗记忆犹新,而且看到当地同胞仍然这么做,所以插佛托习俗在新宾地区再度盛行,传延至今。 

新宾是努尔哈赤的故乡,新宾满族人对努尔哈赤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新宾是清朝的发祥圣地,是满族称雄的摇篮,受到特别的尊崇;新宾是山林之区,满族人有强烈的崇拜山神、保护山林的意识;等等。而这些是别的地区不完全具备的。 

       2008年5月26日,“抚顺新宾满族清明祭祀习俗——插佛托”列入抚顺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3月10日,“抚顺清明节插佛陀习俗”列入辽宁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 

       抚顺满族清明插佛托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现象,既区别于其他民族,也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满族,是抚顺这块满族发祥之地独有的文化形貌,它是说明满族至今仍然鲜活存在的非常直接非常生动的例证,是满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因而值得珍惜,值得重视,值得保护,值得发扬光大。

(本文作者 系抚顺市满族联谊会常务理事)

满族清明节风俗——插“佛托”

       清明节前一天,随市文化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到新宾满族自治县拍摄申报片《满族民俗——插佛托》,以下是文化局提供给我的文字材料,贴在这里,充作一篇博客。今天是清明节,400多公里驱车奔波劳顿,没有时间另写文字,简单地表达对父亲、祖母、姑母、伯父的哀思和悼念吧,想来这些深爱我的亲人不会怪罪我。 

       插“佛托”,是满族家族的重大祭祀活动。每年清明节,抚顺地区的满族人尤其是居住在新宾县内的满族人有祭奠先人上坟不烧纸而是插“佛托”(一种用五色纸剪成的用柳枝、柳木棍穿在一起象拂尘一样的祭祀用品)的习俗。插“佛托”的习俗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在我国只有居住在抚顺境内的满族部分人群中还存在。 

       抚顺是满族的发祥地,清王朝的肇兴之地,这里保留着许多鲜明的满族文化特征。插“佛托”这一满族民俗活动,依然在这里留存。

 

       “佛托”,又称“佛朵”、“佛头”、 “佛多”、“佛立”、“佛绦”,是满族崇拜的女神“佛托妈妈”的简化,是清代满族朝野上下普遍祭祀的女神。“佛托”是满语,翻译成汉语是“柳树”“柳木”的意思,因此“佛托妈妈”也称为为“柳树妈妈”。满族人从来就有崇柳的风俗习惯,因为柳木特别容易存活,他们以柳为神,以柳为祖,以柳为母,对它顶礼膜拜,视若神明,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像柳树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都能生存。

                                  

                                              传统满族家庭萨满祭祀供奉的“佛多妈妈”神偶 

       随着时间的推移,插“佛托”的意义也在不断的延伸,它不仅表现对死者的祭奠,同时又被意为摇钱树,表示给已故老人送钱了。插“佛托”的木杆是由易存活的柳木制作而成,因此,插“佛托”的习俗又有保佑后代昌盛,子孙兴旺,世代繁衍,相传不息之意。插“佛托” 这种习俗活动,始终贯穿着对已故长辈们那孝敬和怀念之情,以各种礼节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同时又祈盼先人保护后代,祝愿后人平安吉祥繁衍兴旺。 

       插“佛托”是满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林海雪原中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别具特色的祭奠活动,这一习俗有着鲜明的民族特性。

      

           插“佛托”是满族人民在祭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标志和特征,具有很强的、独特的象征意义。

       五彩条是五行的代表和象征,是万物之源。花托象征着聚宝盆,是家园。花是人的象征,是人的代表。柳木是神的象征,佛托一插,神就来临,象征着满族人民像柳木一样,生育繁殖众多的子孙。苞米骨代表裸体女性,而上面扎缠的一团子五彩纸条包住苞米骨,象征女性孕育了子孙后代的生命。 

       插“佛托”是民族优良品质的较好诠释,体现了满族民族孝敬祖先,讲究礼节,热爱生命,对未来寄予希望的美好品德。

杰出价值 

       在抚顺每逢过清明节上坟时,满族人不同于汉族,从不烧纸,而是在坟头上插“佛托”,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佛托就是在一根1.5米左右长的柳木杆,串上苞米骨(即玉米棒子的核),在苞米骨上扎一团剪好的五种颜色的纸,五色纸代表万物之源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纸团下飘逸着一圈五彩纸条,长约0.3米左右。据说苞米骨代表裸体女性,而扎缠的一团子五彩纸条便是代表子孙,一团纸团包住苞米骨,五彩纸条飘垂其下,说明满族人企望子子孙孙,世代繁衍,相传不息。主持祭祀的父、母亲,上坟插佛托,正好是寄希望于父祖辈,保佑后代昌盛,子子孙孙,世代繁衍,相传不息。

       清明节插“佛托”是满族重要的家族祭祀活动,这一祭祀活动由三部分组成,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就开始准备,一是“佛托”的制作活动,二是准备祭祀用的供品,三是在清明节当天的正式祭祀活动。 

(一)“佛托”的制做活动 

       “佛托”的制做活动有六部分组成:剪五彩条、扎花托、扎花、备木棍、穿苞米骨、粘绑。 

1、剪五彩条 

       准备五色纸。(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长76厘米宽50厘米每种颜色的纸6张,共30张)拿出一张纸折成6份,再对折先剪16厘米长的穗,中间剪成车轱辘形的二方连续图案,这种图案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和圆象征着天地,天方地圆。每种都有这种方形或圆形图案5个,中间都有方孔,代表着钱币,给死去的先人送钱。方形或圆形图案之间有三角形相连,方形的上面剪成一个半方形,圆形的上面剪成一个葫芦形,最上面留有10厘米的空(留着绑木棍时用),剪好后的五彩条很像一串大钱。

2、扎花托

       准备三张纸,把这三张纸都搓成条,在头上用线绑在一起,线要长一些,然后把这三张纸条编成辫,盘成盘。在盘的时候,每盘一圈就用线扎紧,最后盘成一个非常结实的圆盘,这就是扎花托。 

3、扎花

       “佛托”上用的花一般都是荷花,也有用牡丹花或芍药花的。花的颜色决定这家在什么旗,如果这家是正黄旗就扎一朵黄色的花,正红旗就扎一朵红色的花,正白旗就扎一朵白色的花,正蓝旗就扎一朵蓝色的花。如果是镶黄旗就在黄花下边衬白边(形状像叶),镶红旗就衬绿边,镶白旗就衬黄边,镶蓝旗衬红边。 

4、备木棍 

       扎“佛托”用的木棍必须是柳木,长4尺多(大约1米5),木棍上面削尖,下面削成斜茬。 

5、穿苞米骨(即玉米棒子的核) 

       将戳下粒的苞米骨一个一个穿在柳木棍上,用它作托。扎多长的纸穿多长的苞米骨。据说苞米骨代表裸体女性,而上面扎缠的一团子五彩纸条便是代表子孙,一团纸团包住苞米骨,象征女性孕育了子孙后代的生命。 

6、粘绑 

       以上五样东西准备好后,先把花和花托用线也可用浆糊固定在一起,再用线绑在木棍的苞米骨上,然后把剪好的五彩条(30条)用线绑在花托的下面,做成像拂尘一样的东西,这就是“佛托”的制作全过程。 

(二)、准备祭祀用的供品活动 

       清明祭祀时坟前要摆供品,其中包括蒸子孙饽饽、子孙饺子,制作上供用的方子肉(整块猪肉),或者是猪头、猪腿,连头带尾的完整鱼一条,点心、水果等。这些准备工作要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开始准备。

(三)、清明节的祭扫活动

1、请神:

       满族人一般不建祠堂,一般的家族活动要在坟前举行。插“佛托”的杆子是满族崇尚的柳木制成,柳木,是神的象征,佛托一插,神灵就到。家族的祭祀活动便开始。

2、清扫:就是扫墓,把坟前的杂草除掉,添土、割草、打扫卫生。

       满族人最忌讳在坟前有牛、马等牲畜的粪便,所以要打扫干净。扫去灰土,摆上供品。

3、拜谒:

       祭祀的人要跪拜在坟前磕头要说“水源木本承先泽,春露秋霜启右巍,清明祭祖人丁旺,插上佛托树摇钱,先祖父母老大人(或称阿玛、讷讷),尊前敬秉者,膝下万福金安,不孝子孙前来叩祭,望先祖在天之灵保佑家宅兴旺一切吉祥”。

       在祭拜的时候,埋两个或几个用纸剪成的连子人,表示求子、求安的意思。连子人就是希望孩子一个接一个连着来,在新宾有句老话叫“幔帐一放孩子一坑,幔帐一拎孩子成群”由此可见满族人在坟前埋连子人有象征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意思。如果在坟前烧这种连子人就表示派金童玉女到阴间服侍已故老人。

4、祭奠:

       烧达子香,以前满族人用的是象木块一样的达子香,现在一般都用黄香,然后摆供品(各种水果、子孙饺子、子孙饽饽等)。祭祀的人要跪在坟前,祈求祖先保佑。

5、修谱。满族有修谱和祭祖的风俗,将族谱作为宗教血脉文献。通过修谱和祭祖,敦昭穆、光籍典、收宗族,增强族人的血肉感情,维系家庭的团结。满族人举行修谱多选为龙虎年,以示企盼子孙成才,光宗耀祖,此俗流传至今。

6、续家谱:续家谱是满族在清明节活动的重要内容,如果这一年里有新降生的生命,要在这一天加进族谱。如果后世子孙中有不孝的行为,或对家族、对社会造成伤害的言行,在清明节这天在祖先坟前插上佛托后,要对不孝子孙进行杖罚,以教育后世子孙。

       从生活习俗上看,满族人上坟时插“佛托”禁止用火。这与汉人上坟烧纸的习俗有着明显的不同。满族上坟插“佛托”这一传统习俗,与满族祖先对山林的崇拜信仰和对自己生活安全的保护理念有着直接的联系,这种理念和意识虽然传统或较为原始,今天看来,满族先人早就有对自然环境的自觉保护意识和理念,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佛托”这种习俗,是满族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宝库中宝贵的财富,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民俗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我们了解满族历史发展的又一途径和另一方面。“佛托”还是一种半抽象的满族民间剪纸作品,具有古拙,粗放的特点。对于研究满族文化和满族的生活习俗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来自泊兰德迈博客

                    爱新觉罗宗谱网转载

                     2024年3月25日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信息!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