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爱新觉罗宗谱网!
登录会员注册



宗谱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宗谱研究

【清亲王系列之】庄亲王硕塞

本文发布于:2022-08-27 11:27:07
发布人:gary
新闻内容:

在清初的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有很多的历史人物,他们都在历史的天空滑过了一道道轨迹,有的多,有的少。就如同星汉灿烂的星空中飞过的流星一般。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流星,虽然留下的轨迹少但也还是清初不可忽视的一个人。他少年英才,在入关初年立下大功,是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的五子,太宗皇帝有十一个皇子,除了三个早夭的皇子外,只有两个儿子被封为铁帽子王,其中之一个就是硕塞了。为清朝的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下面就是他的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硕塞

生肖:龙

生卒年:1628

(后金天聪二年,明崇祯元年)

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

星座;摩羯座

民族:滿族

享年:27

住址:北京西四北太平仓胡同路北

今日之作用:战友文工团

职称:亲王

籍贯:辽宁省沈阳(盛京)

袭爵者:博果铎

康熙之子允禄

家庭关系:父母:

父亲:皇太极,母亲;叶赫那拉氏

兄弟子侄:

长兄:豪格,

九弟:福临(顺治)

长子:博果铎

墓址:北京房山区磁家务村

最得意:从龙入关,屡建大功

最失意:英年早逝

这就是硕塞的简历了,硕塞的一生,较其他亲王来说比较幸运,没什么太大的波澜。但是他却早早的夭折了,这就是上天的不公平,让他一生平静但却早早离世,父亲早逝,儿子无嗣。若是他活到后来,可能历史有别的改变了,让我们一起来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看看硕塞的一生如何度过吧。

一、少年英才,初露峥嵘

硕塞是太宗皇帝的五子,降生在天聪二年,1628年,这年他的父亲已经登基一年了,国事也渐渐稳定,明朝的掌门人天启皇帝突然驾崩,换了新的掌门人,历史上最有名的末代皇帝崇祯皇帝。而此时明清之间的交战也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辽东宁远总兵袁崇焕也在坚守着关宁防线,这一年发生的事真的很多。

清太宗皇太极有很多妃子,其中硕塞的母亲是叶赫那拉氏只是侧妃并非只有硕塞的童年本应就这样无风无浪的成长,但就在他十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皇太极忽然驾崩了,围绕着皇权的角斗就开始了,最后的结果是硕塞的长兄豪格失败了,他的叔叔多尔衮立了他的九弟福临为弟,硕塞的母亲只是皇太极的侧妃,所以这种事和他没什么关系。

但他也有所收获,就是在他弟弟顺治帝登基的元年,被他叔叔多尔衮封为承泽郡王,但只是为了安抚他们而已,免得他们不满,所以王爵的本身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从亲王的称呼就能听出来,承泽就是承接恩泽。就是一种名誉,但毕竟也升格了。而硕塞的军旅生活也即将开始,在此之前由于史书没有太多记载,所以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否参加了战争,应该是没有,他那是只是少年,虽然清朝少年参军打仗的事不少,但这时已不是清朝开国初期那么激烈,所以也就不用年少的硕塞来参战了。但是入关之后就不同了,在公元1644年,入关后的第一年12月,硕塞随同叔叔摄政王多尔衮一起入关击敌。多尔衮让他跟随豫亲王多铎一起去追击李自成,这是硕塞的第一场战争,我们且来看看他的成绩如何;“时李自成逃奔潼关,河以南仍为自成守,硕塞随同豫通亲王师次孟津,进攻陕州,破李自成部将刘芳亮,张有增部,自成迎敌,又大破之。师入关,破自成部将马士尧部。”这次战争,以清朝大胜结束,硕塞也立下了大功。连续击败李自成的数支部队,把李自成赶得如丧家之犬般到处逃窜。拿下了陕西,随后多尔衮又让他接着随同豫亲王多铎一起大军南下扫平南明。硕塞与多铎叔侄二人,打破淮阳,攻占镇江,于次年五月十六日攻入南京,俘虏了弘光政权的一把手朱由嵩,此人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大胖子,被逮到后解往京师处斩。硕塞随同多铎一起出征,每战必胜,立了很多的战功,这些皇帝和摄政王都看在眼里,在大军凯旋回师后,顺治皇帝论功行赏,给硕塞团纱衣一件,黄金千两,白银万两的奖励。硕塞用自己的行动和成绩来证明太宗子孙并非不如他们的叔伯辈,他也要像大哥豪格那样建立大的功勋。

在随后顺治三年,硕塞再次出征,还是和多铎一起,去征讨蒙古苏尼特部,大败其部,之后又在蒙古草原上横行,打败了土谢图汗。经历了这么多次的战争,硕塞依旧保持着他善战的本性,在人格品行上也较为低调,所以很得他叔叔多铎的好评。就在这时,又一件大事发生了,就在清朝南下征讨南明,西北追击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之时,守卫在大同的明朝降将姜骧开始了反叛,他的反叛无疑使给清朝一个重重的打击。当时清朝的大军南下,京师空虚,而大同又是长城要塞,而且多尔衮对待这些降将待遇和态度都不好。所以姜襄决定反水。当时阿济格带兵去平叛,却因大意而被困在代州。硕塞带兵去解了代州之围。继续与姜骧鏖战。等到多尔衮大军来到,斩了姜骧。硕塞因功被封为亲王。硕塞凭着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建立了自己的功绩。只可惜多尔衮这人和他父亲兄长一样不地道,给自己的兄长和弟弟升职,却说道:“博洛,尼堪,硕塞等本部在贵宠之列,兹以太祖子孙之故,赐以王爵,其班次,俸禄不与和硕亲王等同”意思是:博洛,硕塞,尼堪等人是太祖的子孙,所以才给以王爵,但工资待遇和地位不等同于其他亲王。相当于加个荣誉地位而已。等到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尔衮又下令:“和硕亲王以下,多罗郡王以上,只称亲王不领俸禄者仍改回郡王。”原来多尔衮给硕塞等人的坑埋在这儿了。硕塞很是郁闷但也不敢说什么,因为他的十四叔是大清的实际主宰者,地道的CEO。自己只是太宗的五子,母亲又不如孝庄太后受宠。自己只要不像大哥豪格那样下场就已经很不错了。(太宗的子孙出息的很少,其主要原因,一种是年幼早殇,出生不久就去世了。比如洛博会,洛格等,一种是年少无作为,父亲去世的早,母亲又是侧妃不受宠,这类皇子后来只封了个辅国公之类的,传到晚清子孙早已变为庶民了。比如高塞,叶布舒,蹈塞等。还有一种是母亲虽然是侧妃但凭借自己的能力争得一王之位,能够传给子孙,但下场不算好的比如豪格,博穆博果尔。还有一种就是自己的地位一般,但运气很好,能够得到天下掉下的馅饼--皇位。这个就是福临了。最后就是硕塞了,比那些普通皇子和下场不算好的皇子都要好。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争得一个铁帽子亲王的待遇流芳百世。)这也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系,低调又涵养所以才能顺利的熬过叔叔多尔衮掌权的时候,

但上天是公平的,在他叔叔多尔衮死后,他也东山再起,被顺治皇帝晋封为和硕承泽亲王,因军功卓著被封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这是太宗子孙中仅有的两个铁帽子王之一,另一个就是肃亲王豪格。他奉命掌管兵部与宗人府。享有议政的权利。

二、接见活佛,稳固西藏

顺治九年底,西藏首领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喜措应顺治帝的邀请来京晋见,硕塞奉命统八旗兵五千前往代噶(今内蒙古凉城县)迎接。在代噶,硕塞不但会见了西藏活佛,而且还与前来朝见活佛的喀尔喀蒙古的使者及漠南的上层贵族会盟。随后,他陪同达赖抵京。在北京,硕塞同顺治帝、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一道,盛情款待了来自西藏的客人。通过这一事件以及后来的册封达赖和顾实汗的事情,清朝实现了对西藏的间接统治。在这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中,硕塞也是发挥了作用的。从这里我们也能知道硕塞并非只会打仗的莽夫武将。

三、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可是天可怜见,正当硕塞雄姿英发,风华正茂打算为大清的巩固和发展尽心竭力的时候,硕塞得了场大病,究竟是什么病正史未载,我们不得而知。(笔者猜想很有可能是得了天花,因为他的十五叔多铎因为天花去世了,死时才30多,弟弟顺治在十年后因天花夺去了性命,硕塞去世时才27岁,所以笔者大胆猜想是天花,只有这种急症才能夺取正年轻的生命。清初因此病而早逝的很多,康熙之所以能登基也因为得过天花。这都是个人猜想,不用当真。历史是可以猜想的只要合理,因为没有完全真实的历史。)历史上这类例子不少,比如三国时期的郭嘉和周瑜,清初的萨哈廉,多尔衮等。可见上天是公平的给打开窗户的时候,就会给您关上一扇门了。硕塞一生虽然短暂但也很精彩,而且硕塞本人的文化水平也不低,在入关后,除了沙场争锋外,业余生活时也在书画方面有突出的文化造就。他能诗善画,他的画“浑然天成,无世俗之气”最得意的画作《夏山图》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这点在清初的亲王中可谓少见了。这也说明清朝在以武定国后也知道以文治国,学习汉族的政治,文化,习俗,艺术灯等等。所以清朝才能以少数民族来统治中国达268年之久。虽然在后期政治腐败,但文化艺术上清朝的贵族上层人士也给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硕塞薨逝后,葬于北京房山区的磁家务村。那里有他家的墓葬群。后来的历代庄亲王均埋葬于此。硕塞的亲王位承袭了10次。硕塞的儿子博果铎承袭爵位时仅仅9岁还是个孩子,一生无大作为,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长寿,从顺治十一年一直即为一直活到雍正元年才去世。承袭爵位时已改为庄亲王。这也算是给硕塞摘掉了承受恩泽这么个不大光彩的帽子。但博果铎虽然活了74岁,按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活得久有福气,但却有个很大遗憾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没有子嗣,这种事放在平常人家也不算小事儿,何况是皇族王室呢?这样庄亲王的爵位就没有人继承了,在他之后袭爵这件事闹了很多事儿,他的弟弟博翁果诺郡王有很多子嗣,按常理说从他弟弟那过继一个儿子继承不就行了吗,清朝也不是没有先例的,比如多铎就把儿子多尔博过继哥哥多尔衮,事情过去不算很久有例可查。但是毛病就在这,博翁果诺的儿子都想继承自己伯父的王爵,于是都讨好博果铎,可惜的是老博对他这些侄子们的把戏看透了,觉得很寒心,平时不管不问,要承袭爵位了才来讨好。所以从来就不同意,也没有透露出一丝信息给这些侄子。这种事儿看来是古今都有啊。博果铎将他们列入黑名单,不过多久就去世了,死前并未留有袭爵的遗言。雍正皇帝想出了一个办法,向皇太后请示让自己的弟弟十六阿哥允禄承袭庄亲王爵位,并怕别人误解而解释,下旨道:“外间妄议朕爱十六阿哥,令其承袭庄亲王爵。朕封诸弟为王,何所不可,而必籍承袭庄亲王爵加厚于十六阿哥乎”意思是;朕想封我的弟弟们为王就封他们为王,没有什么不可惜,没必要找一些别的理由来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康熙的儿子,雍正的弟弟又是如何的作为,能否将庄亲王一爵发扬光大呢?

四、中兴之王,皇室血亲

雍正这一手确实很高,这样一封,既避免庄亲王旁支为袭爵而争的头破血流不利于构建皇室和谐生活。又能明升暗降拉拢示好于自己的弟弟,使其远离政治权利中心。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一箭双雕。使其感激自己,因为如果不承袭这支爵位的话,及时单独封王也只是恩封几世之后就是普通一宗室而已。不如铁帽子王来得实在。庄亲王允禄本人于政治上不算很热心,但对数理音韵很感兴趣,曾在父亲康熙的指导下参与修订《数理精韵》。也正是这样让他避免了雍正朝的政治上的刀光剑影,远离了杀戮。他属于标准的理科男,喜欢自然科学。

允禄其人为人比较正直,能干,承袭庄亲王后也更加勤劳,乾隆元年,奉旨总理事务,兼掌管工部(国家建设部),这和他的专业也相同,可见乾隆皇帝在用人方面很厉害,乾隆还给他这个十六叔加了双份奖金(食亲王双俸)。但是允禄很热情,待人接物很厚道,从来不做那种落井下石的勾当。乾隆皇帝因他办事的得力,打算给允禄的儿子加封辅国公,但是允禄没有答应,“奏请以硕塞孙宁赫袭辅国公,其后因事夺爵,仍分于田宅,时称论之”允禄是因为要饮水思源,自己已经承袭了硕塞的爵位,硕塞的孙子就没有爵位了,如果自己的儿子再加辅国公那就对硕塞一支太不公平了。所以就让宁赫做辅国公,后来宁赫自己因犯事被夺了爵位,允禄还不忘分给其田产和宅子说明他很厚道。但是也有一种可能就是为了让乾隆皇帝放心他而做出的决定,因为后来的一些事证明他对乾隆也不是很忠心。所以看历史问题不能以偏盖全。这些贵族亲王在做事时不可能完全无私,多多少少会带有一点私利。这是人性的缺点,也是不可完全避免的。

但是再精明正直的人也不可能不犯错误,人无完人,允禄在乾隆四年,因为与侄子弘皙关系比较好,走的相当的近,而且交往的事情很诡秘,被人怀疑有助其夺位嫌疑,被人查了出来,作以罪名收到了惩罚。这弘皙又是谁呢,他可不是一般宗室子弟。他是康熙年间废太子胤礽的儿子,他爸爸被废的时候,他已经是少年,等到康熙死时他也成家了,康熙虽然不满意他的这个儿子但是对孙子还是比较满意的,就像他对雍正不是特别满意,但特别喜欢孙子乾隆一样。所以临死前给后代皇帝的遗嘱也提到了要善待弘皙,他爸爸的错不是他的,不要连累他做黑五类子弟,雍正皇帝也不负父亲的嘱托,而且太子胤礽和雍正的关系不差,所以雍正封他为理亲王,(这个理亲王是恩封的世代降袭的所以不会和之前说过的礼亲王代善一支重复)让他河北郑家庄住。这个地方之前囚禁过他爸爸。弘皙是个比较有头脑的人,他的想法是想振兴自己这一支,而且心有不平,皇位本来应该是他爸爸和他的,现在到了雍正手中,但是他深知他这四叔很厉害,他八叔、九叔都干不过他,这四叔而且雍正为人刻薄,为了维护皇权什么事都是干得出来的,他的堂兄雍正的三子弘时就因为和自己的八叔允祀勾搭连环而被雍正赐死。自己的儿子和弟弟都能杀,捏这么个废太子的儿子还不是轻而易举,所以不敢有妄动,一直韬光养晦,加上不在京城天高皇帝远,让雍正父子都对这个废太子的后代轻视。等到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后,乾隆就把这些在父亲那代因为政治原因被囚禁的,犯罪的,轻视的人都给招了回来,表示他宽宏大度,这些人包括他的十叔允饿,十四叔允题,以及这个弘皙。弘皙一开始没有回京,只是承受了皇恩还接着在他的一亩三分地当土皇帝,但是心思就开始多了,觉得他自己可以有所作为了,加上一些在雍正朝不怎么得势的,受压制的一些宗室亲王们都开始向这个昔日太子的后裔靠拢。他们中就有允禄,可能是看书多了看傻了,或是多年不接近政治,情商较低的原因。雍正父子对允禄算是仁至义尽了,他却靠向了一个他们的敌人弘皙。即使弘皙真得了势就一定会有好处吗?不尽然吧,想想隆科多和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就知道了。可是这些事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这些事后来也影射在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在第十三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就有“双悬日月照乾坤”的语句,就影射了弘皙和他的党羽想和乾隆一争高下的事件。

允禄因为这件事彻底得罪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这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比较会用人,处理朝政和治理国家也算有作为,但为人方面也有缺点,属于“外宽内忌”喜欢听一些奉承的语句,所以才有后来的和珅的崛起,对于敢得罪他的和违背他意思的人下手就比较厉害,大量的文字狱和纪晓岚的遭际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所以允禄这样做事就放在我们普通人身上也难以接受。别说乾隆皇帝了。被停双俸禄,罢免了他的一些职位。给了他教训,但让他与三泰等人管理音乐方面的事情,这些风波过去之后,乾隆皇帝也原谅了他,将他的职位和爵禄都恢复了。允禄管理音乐方面的事务也是尽心竭力,多次上奏提出自己的意见,乾隆都悉数照准。乾隆二十九年,在他70岁时,还特意给他写诗褒奖他。又过了三年时间,乾隆三十二年,允禄薨逝了。死时也有73了,上谥号曰:“恪”这个谥号也能说明允禄一生的性格和办事的特点了就是恪守臣节,虽有微瑕,但也不能否定他的成就。

五、后世逸闻,设坛助拳的载勋和剧作家溥绪

每一个大家族里都会有一两个不成气或者是颓败的人,庄亲王一支也不例外,庄亲王一支从允禄开始传承,传到了光绪朝,正好是载勋袭爵,这年是光绪元年,载勋这年是23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但是他的经历和死亡方式确实比较可悲的,是被慈禧赐死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慈禧的狠毒所致还是和他自己本身有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悲催的王爷吧。

庄亲王载勋即位时正年轻,应该是愤青的年纪,所以痛恨洋人,和端郡王载漪还有其他几个年轻气盛的王爷还有一些过于爱国的大臣一起启奏慈禧来重视义和团,在自己府邸里设坛练拳,抗击洋人,想给他们点颜色瞧瞧,可是他们重视的义和团又是什么团体呢?本身是一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因为洋人欺负他们很深,所以决定抗争,从老家河南、山东等地起来一直闹到京师,义和团本质不坏,但缺乏一定的领导和具体的纲领,主张的是一些请神练神拳,讲究神功护体的邪门功夫,与其说是爱国,但更多的事害国,洋人没打败,到伤了不少百姓和自己人。而且还彻底的激怒了洋人。造成了1900年的庚子国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将京师闹的天翻地覆,中原震荡,最后还是以失败收场,而贵为亲王的载勋竟然相信他们的那些东西还亲自设坛,可谓荒唐至极,结果因为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他和端郡王等人扈从慈禧逃亡,但是慈禧因为他的这些荒唐之事感到很恼怒所以给他查营大臣,目的是不想见到他,他还傻呵呵的以为这是对他的恩赏,以后还会重用他。可是噩运还是降临了,刚刚走到山西,八国联军向慈禧发出议和条件,就是交出祸首,可怜的载勋被献了出去,夺爵,赐自尽,爱国行动变成了自己的一条白帛,不知载勋有没有为自己的这些事感到后悔。另外他的死还有一种替罪羊意思,如果不杀他,就得杀端郡王。但是端郡王的血脉比较近,皇家所以只有杀他了。

写剧本的末代庄亲王

庄亲王一支传过了载勋又传了一代,就是他弟弟载功后便传到了溥绪这里,末代庄亲王溥绪这时已经是民国了,没有俸禄可拿,仅有的田产也抄的抄,没的没,至于王府经过庚子年也是千疮百孔了,空攮子一个,溥绪只好领着民国给他的优待金(相当于低保)但是料想不到的是庄亲王溥绪日后发了一笔横财,就是以他庄亲王名义将王府出卖了,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民国时期买王府当古董也是那些没落王爷的经常做的事儿,不这样没法维持生活,这样做的王爷大有人在,始作俑者变是末代豫亲王,他将王府卖了后,美国人洛克菲勒买到后,开始盖医院,结果挖开地基发现了一地窖金子,这个消息传出后,很多军阀富商都要来购买王府,正好庄亲王王府出卖,一个军阀叫李纯的便给溥绪20万大洋,这相当于让溥绪发了一大笔横财,与其守着破壳不如买了王府,这么做也不能算是败家。结果后来什么也没挖出来,李纯只好将材料运回天津老家盖起了祠堂,后来成了文化宫、

而溥绪拿着这笔外财找了个地方住下了,开始他的爱好,写京剧的剧本,他也喜欢唱戏,而且当时是给那些唱戏的名家如马连良,杨小楼,尚小云等私人定制适合他们的戏。而且不要酬金也不要知识产权,他写了很多戏,现在还在用比如《野猪林》、《连环套>、《霸王别姬》等等,他的剧本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也为京剧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所以说溥绪和那些只知道吃喝嫖赌的浪荡公子哥儿还是不一样的,值得称道的没落王爷。他去世于1933年,享年52岁。

这就是庄亲王硕塞和他子孙的故事了。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信息!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