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爱新觉罗宗谱网!
登录会员注册



宗谱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宗谱研究

近支宗室的字辈与近派宗支的偏旁

本文发布于:2021-01-16 01:16:03
发布人:gary
新闻内容:

作者:橘玄雅

清代宗室内部分为近支宗室和远支宗室,源于圣祖康熙帝在自己的子孙之中使用了字辈。圣祖康熙帝给自己的子孙起名时使用字辈的行为,属于一个新制度,后来高宗乾隆帝曾经说过,“圣祖仁皇帝选择日字玉字偏旁之字,载入红摺,于此内命名,宗室至今仿用,不知回避,实属错谬。”可见这项制度在当时还不大完善,甚至很可能在宫外并没有正式宣布避讳的问题。这些都在乾隆朝得到了解决。

圣祖康熙帝只规定了胤(允)、弘、永三辈字辈,并且为之选择了礻、日、王字偏旁,后来的皇帝因循这个习惯,继续将字辈延续下去,也就成为了后来所谓的“近支字辈”。接下来我们便从时间的顺序来看一下字辈和偏旁的发展。

康熙朝

圣祖康熙帝给自己的子孙开始使用字辈,在其在世的时期,已经见到了自己的亲曾孙,故而其留下了三个字辈,即胤(允)、弘、永三辈,后一字的偏旁则分别为礻、日、王字旁。后来宣宗道光帝回忆近支宗室字辈的时候,提到“自圣祖仁皇帝亲见曾孙,以永字肇锡嘉名”,说的即是这个情况。

乾隆朝

乾隆十一年,高宗乾隆帝下达上谕,说道:“昨入燕宗室内,有名诸尔杭阿者,乃朕孙辈,已令改名绵庆。著传谕履亲王庄亲王等,朕初次见孙,以后永字下辈即用绵字。并将朕此旨载入玉牒。”值得注意的是,这位“诸尔杭阿”,并非是近支宗室,而是远支宗室。高宗只是“借题发挥”,见到了同族的孙辈后裔,而想到了近支宗室辈分的问题。之后,乾隆帝又下了一道上谕,提到了宗室起名的偏旁问题,说道:“嗣后日旁字,除已经命名外,均不淮用。玉旁字,除钦赐名外,均令更改。绵字一辈,近支宗室等,上用绵字,下一字亦照此例回避心字。”

乾隆四十九年,高宗乾隆帝见到了自己的亲玄孙,下达上谕说道:“本年因得五世元孙,命名载锡,将来载字辈下,再得六世来孙,应用奉字。因令宗人府查宗室内载字下一辈远支,已有希贤、觉隆阿二人。是自太祖以来,至今已有十一世。瓜跌繁衍,本支极盛,朕心深为欣庆。著加恩于奉字辈希贤赐名奉福,觉隆阿赐名奉寿,并查其父今当何差,著宗人府奏闻,以示朕亲族推恩,仰承天眷,启佑万年之至意。”

就这样,乾隆朝确立的近支宗室辈分为绵、奕、载、奉四辈。偏旁方面,绵字辈用心字旁,奕字辈用 纟字旁,载字辈用钅字旁,奉字辈的偏旁不明。启功曾经在口述历史中提到,宗室“永绵奕载”这个辈分源自高宗乾隆帝,据说是皇子永瑢给孝圣宪皇后画了一幅《岁朝图》,高宗亲题诗内有“永绵亦载奉慈娱”一句,于是引为辈分。由此可见,这种说法似乎是确有其事,高宗应该是想要将辈分定为绵、奕、载、奉、慈、娱的。

道光朝

道光六年,宣宗道光帝上达谕说道:“朕惟瓜绵椒衍,卜世延长,特命大学士军机大臣续拟十字,传之云仍,引用勿替。兹据恭拟进呈,经朕选用溥毓恒启四字,载字辈分以下,按序命名。近支宗室内奉字辈,即著改用溥字。其馀六字,著军机大臣存记,俟将来续拟时,再加四字,一并进呈,候朕酌定。”

这样一来,在道光六年的时候,就将高宗原定的“奉”字一辈改为“溥”字,并在载字辈之后续上了溥毓恒启四辈。

另一方面,仁宗嘉庆帝脉下,即宣宗道光帝和其亲兄弟在给自己的后代取名时,奕字辈使用讠字旁,载字辈使用氵字旁,这就将高宗乾隆帝所定的偏旁也进行了第二次分化。于是,高宗乾隆帝的宗支还是奕字辈用 纟字旁,载字辈用钅字旁,仁宗嘉庆帝以下的宗支则奕字辈用讠字旁,载字辈用氵字旁,远近区分十分明确。

咸丰朝

咸丰七年,文宗咸丰帝继续对近支宗室辈分进行扩充,其上谕说:“皇考宣宗成皇帝于载字辈分以下续选溥毓恒启四字,依次命名,旬足昭佑启而迓蕃厘。朕惟云仍递衍,卜世延长,特命大学士军机大臣续拟四字,同道光六年存记六字开单具奏。兹据恭拟进呈,经朕选用焘闿增祺四字,自启字辈分以下按字命名,引用勿替。其馀六字仍著军机大臣存记,俟将来续拟时,再加四字,一并进呈,候朕酌定。”

在这个时期,近支宗室内溥字辈已经有人出生,非近派的近支溥字辈宗室,其名后一字随意命名,而近派宗支里则用亻为偏旁。之后的穆宗、德宗乃至宣统朝,近派宗支内毓字辈出生,偏旁用的是山字旁。

退位之后

1937年,“满洲国”的溥仪下令续修的《爱新觉罗宗谱》成书,同时,溥仪还续添了近支宗室的字辈,即《宗谱》上所写的:“今恭奉上谕,赐加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十二字。”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近派宗支内的恒字辈后裔也纷纷出生,其基本使用钅字旁,但是由于新社会的影响,导致近派宗支内恒字辈的偏旁并未排开。

总之,经过不同时期的续写,形成了清代近支宗室的字辈,即胤(允)、弘、永、绵、奕、载、溥(奉)、毓、恒、启、焘、闿、増、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而近支宗室内的近派宗支,则还拥有特殊的钦定偏旁。这样也就决定了近支宗室内有两种起名方法,即普通近支宗室和近派宗支两种。

普通近支宗室起名,名讳由自己家庭来决定,均为双字,第一字使用钦定辈分,第二字则自己取用。不同的人家对于第二字的取用可以有不同的自定规则,如庄质亲王绵哗,其三子名讳为奕仁、奕佩、奕保,后一字均用亻字旁,其孙如载勋、载勀、载功、载勃等,后一字均用力字旁。但是这种偏旁一般只在一个很小的支系内流行,如绵哗的堂兄弟等,便不依照此辈分命名,另外也有很多后一字随便取用,没有刻意偏旁一致的支系。不过无论如何,普通近支宗室的后一字,需要避讳当时近派宗支的钦定偏旁。

近派宗支宗室起名,名讳由宫廷来决定。根据习惯,近派宗支的宗室一旦出生,便要上报宗人府,并且呈报宫中“赐名”,甚至连乳名都要由宫中赏赐。比如说在载沣的日记中,便写到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十六日,他得到嫡出第二子,马上呈报宗人府和宫中。十八日,宫中赐乳名为“誉格”,十九日,宫中赐名为“溥杰”。所以近派宗支宗室的名讳,均严格依照近派宗支的规范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康熙朝就已经规定有“王以下闲散宗室以上有同名者,令卑者幼者更改”,但是清代中后期的时候,皇族人口已经相当多,就算仅仅是在近支宗室内,行辈繁杂,也略有混乱,而且“差辈儿”的情况十分常见,也就偶尔会出现重名或者和近派宗支辈分冲突的情况。比如说,圣祖脉下第十三房怡亲王府中,怡恪亲王奕勋第七子辅国将军载堪的第一子,生于道光二十九年,其家中为之起名为“溥仪”。而近派宗支内溥字辈的亻字旁,是在同治年间确立的,故而这位怡王府的“溥仪”不仅和数十年之后的近派宗支的溥字辈偏旁冲突,还与数十年之后才出生的宣统帝的名讳冲突了,所以在后来的《玉牒》中,这位怡王府的“溥仪”被改写为“溥义”。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信息!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