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爱新觉罗宗谱网!
登录会员注册



宗谱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宗谱新闻

论传承满族文化

本文发布于:2020-03-22 08:22:23
发布人:gary
新闻内容:

论传承满族文化

——金重淑

习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时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主席的论述阐释了文化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传承文化首先要弄清楚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恰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翻翻字典凑个定义是容易的,但是很多定义,说了等于没说。

一、 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词是从近代才开始流行起来的,儒家、道家和马克思等权威都没有界定文化的定义,因此众说纷纭。有人把文化一词的起源追溯到易经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说法显然不合理,周朝还没有文化这个提法。《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种说法看似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来次奥定义,实则混淆了文化与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应归为文明和生产力,而文化应当主要是精神层次的东西。

文化是知识、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统一体。知识是通过教育或实践获得的经验,观念是基于知识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是在观念指导下的实践方法。反过来,行为传递知识,进一步积累经验,促成新的知识,行为方式和知识促成观念的传递和创新。以中国的政治文化为例。中国历代中央政权的治理理念核心是民生。上古时代,尧舜禹根植下仁德思想,所谓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仁德思想是以百姓为中心,要求统治者对百姓负责,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皇帝都懂得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登基要祭社稷,证明民生是根本。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三民主义”,民生是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还是强调解决民生问题。可见,民生既是一以贯之的原则,又是不断发展的理念。中国的政治体制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典型,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中央集权越来越明显,宋朝以前,皇帝不是绝对的权力核心,还有门阀士族地方豪强来分享权力,有的中央政权仅仅是名义上的存在,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走向巅峰,雍正朝设军机处,把国家的最高权力全部集中到皇帝身上。近代,即使帝制终结,中国也没有采取多党制,而是一党制、中央集权。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做了合理解释,大国集权专治,中等国小范围民主,小国广泛民主,大国如果不实行中央集权就要分裂。中国的社会治理方法主要是有三种,最早是德治,据论语等典籍的说法,周朝讲究礼,王以礼待天下,君以德服人,治理国家靠讲道理;秦朝流行起法家思想,秦朝讲究规则,用规则治理国家,凡事必须按既定的规则;汉朝以后,逐渐兼备德治与法治,至今仍然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纵观中国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起源是先人的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和做法,形成固化的知识、观念、行为方式,后代通过教育学习传承下来,根据时代特点加以发展,再进一步实践。

二、满族文化的定义

满族文化是满族人的知识、观念和行为方式。满族文化的起算时间对应满族形成时间。《清史稿》所载,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朱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满洲自此始。一般认为始祖生活于金末元初,但没有任何文献明确记载。客观来看,元灭金后,女真中原政权编修的典籍绝大多数被毁,撤回或留在东北的女真人不具备修书的能力,造成元明时期女真历史记载很少,清朝修史可参考的资料不多,因而记载简略。按照清朝史书的逻辑,满洲的形成时间从照建州女真即斡朵里部形成的时间算起。但是斡朵里部何时形成不可考,历史碎片化的部分只好用神话传说和数世这种省略方式一带而过。如果跳出家族思维,满族可以追溯至女真、靺鞨、勿吉、挹娄、肃慎甚至更早,先祖留下的文化是满族文化的基因。满族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还广泛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是蒙古族文化、汉族文化。满族积累下来的知识包罗万象,浩如烟海,比如超级大百科全书《四库全书》,仅满文档案有二百多万卷存世。满族文化的核心观念有孝、忠、勇、信、智、勤、礼、义等,清朝中期以后,优秀精神逐渐淡化,骄奢淫逸日趋严重。满族的行为方式,主要体现为践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风和习惯,比如注重孝道,尊老爱幼,长幼有序,晚辈见到长辈必先打招呼,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先吃饭。

三、传承满族文化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满族文化是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存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满族文化存续发展的关键。文化是满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唯一标志。中国的民族划分主要参照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定义方法,划分标准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但是这套标准并不适用于满洲,满洲的构成更加复杂,本身由多民族构成,共同语言不仅一种,早期使用满语、蒙古语、汉语、朝鲜语等多种语言,互相之间语言不通的情况很常见,现在满语接近消亡,普遍使用汉语;大规模聚居于民国时期结束,现在分布范围极广,南北东西都有,国内国外也都有,以散居和村镇规模聚居为主;经济方面,早已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大潮,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仅共同心理一点基本符合,但是共同心理的说法并不全面,必须将其上升到社会心理概念来理解。从满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是文化把不同族群的人民聚集到一起组成了这个民族。满族可谓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只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学习本民族的知识,接受本民族的观念,执行本民族的行为方式,不论出身,均予以接纳。清太祖努尔哈齐征服海西部、野人部、蒙古诸部、辽东明军等等不是单纯依靠武力,否则建州部早就打光了,更主要的是依靠文化吸引力。明朝末年,朱氏朝廷党争内乱,民怨沸腾,各地纷纷起义,而建州女真贵族集团勤学睿智,英勇无畏,忠君爱国,体恤民生,厉行法治,致力于革除明朝弊政,使关外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看到了新的希望,深感认同。满族是中国国家民族的雏形,其形成和发展启发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也是以文化认同为基准,不论人种、血统、语言、地域、经济等其他方面因素,是多元文化民族的典范。外国也有相同案例,美利坚民族用一杆美国梦大旗召集不同人群。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存续五千年,关键是文化传承始终不断根。文化离不开传承,如果文化不传承下去,那么它就将消亡。对于满族来讲,一旦文化失传,那么民族认同将消失,民族将不复存在,因此,传承文化是满洲存续的关键。

四、传承满族文化的方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56个民族共同努力,满族不能拖后腿。习主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满族要发展,必须先兴文化。传承是满族文化复兴的基础,要在传承中分析总结优劣得失,继承精华,摒弃糟粕,同时广泛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用优秀的文化创造优秀的文明。

(一)修复文化历史断层。传承文化首先要有内容,满族先祖的许多方面信息遗失或没有记载,造成文化出现多处历史断层,所以传承文化必须修复历史断层,发掘整理遗失、模糊的内容。满族文化有多少内容?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研究金史、女真史、清史、满族史的专家学者很多,但是没有一位能系统全面梳理清楚的。比如满族尚武,那么练的是什么武术?正史多记载战斗结果,《八旗通志》等记载了武器装备技术参数,普遍省略作战样式、武器使用方法、格斗技巧等细节,从一些零碎的信息中推测,可能是骑术、箭法、刀法、枪法、火器射术、摔角等,这些武术有没有套路?有多少套路?想要得知八旗勇士在战场上如何作战,恐怕还要到满文档案中去找答案。而能够翻译满文的人少之又少,满语文甚至处于濒危状态,这又是一个文化断层。理清满族民族史,才能理清满族文化,激浊扬清,其难度高于再编一部《四库全书》,任重而道远,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做基础性工作不能有畏难情绪,既然先人能够完成鸿篇巨制,那么当代应该也可以做到。

(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满族文化始终是一个开放的文化,兼容性极强,广泛吸收其他各民族文化。满族最初是分散的部落,在整合各个部落的过程中,通过文化融合促进民族发展,向汉族和蒙古学习卫所制和全民兵役制,创制八旗,颠覆落后的社会和军事组织形态。《清史稿》载,清太宗时规定自今,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俱令读书。如有不愿教子读书者,自行启奏。若尔等溺爱如此,朕亦不令尔身披甲出征,听尔任意自适,于尔心安乎?此后,儒家思想和习惯通过经史子集深深根植于满洲文化,形成忠君报国、崇孝重礼、重视治学等传统。满族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吸收的内容极其广泛,比如宗教,最初只有萨满教,后来,蒙古人带来藏传佛教,汉人带来道教和印度佛教,俄罗斯人带来东正教,回教人带来伊斯兰教,罗马人带来天主教等等,满族信什么的都有,但是各个宗教之间没有排挤打压,而是和谐共生,促进了民族团结。反观其他民族,由宗教引发矛盾冲突的比比皆是,塞尔维亚族因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冲突分裂为塞族和穆族,民族宗教冲突造成国家分裂的惨剧,这就是能收而不能蓄的反面典型。

(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先进性是文化自信的来源,是文化吸引力的来源,是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要素,满族文化要发展就必须走在时代前列,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先进知识,转变观念,革除陋习。人教社版历史教材容易造成满族统治阶层故步自封的误解,实际上,满族精英集团探索创新的脚步从未停下。虽然他们沿用明朝基本制度,但是始终致力于革除积弊,改革政治经济体制,实施设军机处、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一系列创新措施,使社会高度繁荣。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工业革命后,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向近代过渡,归于失败。改革失败不能说是故步自封,关键原因是精英集团知识、观念严重落后,执政能力跟不上时代要求,改革中过度强调守正,结果变成了守旧。守正固然是对的,但是不能抱着固有体制不放,等到观念转变过来,想全面推行工业化、民主化,为时已晚,留下的只有惨痛的教训。文化创新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争取走到时代前面,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创造了工业,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利坚民族创造了互联网,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强调守正,主要是精神上的正,要克服自暴自弃、懒惰懈怠、盲目自大、狭隘自私等缺点,秉承先祖勤奋进取精神,持之以恒用力学习创新。比如,清朝前期皇帝们多次强调必须坚持习骑射、不易汉服,这种传统在农业时代是正确的;随着时代发展,到了工业时代,自动化枪炮机械碾压冷兵器和黑火药武器,这种传统就过时了;再到互联网时代,这种传统彻底失去实用价值,退化为文化符号,只剩下纪念意义。处于互联网时代,要努力学习先进知识,研究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开发更高端技术。先进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知识底蕴深厚才能早就尖端人才,有了尖端人才才能酝酿创新理念、研究创新成果,有了创新成果满族文化才能更有生命力。

(四)广施教育以文化人。文化既要有文,也要有化,传承文化的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纽带是教育,没有教育,就实现不了传承。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教育。习主席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的贺信中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满族文化教育符合认识论过程,教授足够的知识,使人观念层面理解透彻满族文化,把满族文化理念贯彻到工作生活中去,再通过长期坚持固化下来,形成习惯、形成传统。教育落后是满族文化落后的关键原因。高等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满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较少,精英人才队伍规模小,文化进步的发动机功率不足。解决高等教育的问题,要向基础教育要答案。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而多数满族聚居区学校很少,师资力量薄弱,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习主席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教育投入要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搞好双语教育。”满族在教育方面要主动作为,在相对聚居地区建立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教学机构的完备教育体系,在幼儿阶段进行全脑潜能开发,锻炼思维;在少年阶段进行应试教育,迈过个人发展门坎;在成年阶段,进行职业教育,提高工作能力,使满族人能够广泛受到教育、终身受到教育。抓教育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每一个满族人的共同努力。

(编者注:作者为爱新觉罗后人)

20203


网友评论我要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信息!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