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宗谱
首页 八旗介绍 宗谱新闻 宗谱查询 联系我们

姓氏名人

金肇野(毓)

金肇野(毓)图照片
本文发布于:2023-12-15 11:54:07
发布人:gary
版权:爱新觉罗宗谱网
人物介绍:

                                

                                                  金肇野夫人崔璇题写的“金肇野百年诞辰纪念”

海青 编辑整理

一、出身满族皇族童年家道中落

金肇野,毓字辈。原名爱新觉罗·毓桐,字华岩,笔名王介、细君,中共党员,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12年4月28日生于辽宁省辽中县金海堡村一个满族家庭。金肇野幼时聪慧活泼,受到祖母宠爱,爱听祖母讲述祖先努尔哈赤征战的故事。金肇野7岁时,父母因病相继亡故,家道中落,由其三叔扶养,边给叔叔家放牛维持生计,边在本村读完小学。

据爱新觉罗·密雅纳支家谱记载,金肇野祖上属爱新觉罗皇族,是清兴祖直皇帝福满(清太宗努尔哈赤的叔祖父)第五子(五祖)包朗阿贝勒曾孙密雅纳都尉的儿子阿鼐的后裔。明朝时,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官拜建州左卫,包朗阿与其他福满五子同为建州“宁古塔贝勒”

       包朗阿贝勒居尼麻喇城,在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时被授予左翼镶黄旗;皇族中只有五祖包朗阿的子孙支持了努尔哈赤的统一大业,其孙机达席库和曾孙密雅纳都曾在努尔哈赤帐前效命。清朝入关后,包朗阿后裔中只有曾孙子密雅纳及其子孙留在东北的左翼镶黄旗驻地,系红带子(时按皇太极敕定,皇族中觉罗系系红带子)。五祖曾孙密雅纳于顺治元年(1644)袭父机达席库的三品职位(二等轻车都尉),时年17岁,驻防沈阳砂山兵营,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卒于任上。在密雅纳都尉逝世后35年即雍正二年(1724),其子阿鼐与孙辈拜恩哈赉等奉调从沈阳砂山迁到辽西巨流河(今辽中县境)黑鱼泡驻扎,后于乾隆年间调防到金海堡并定居。密雅纳子嗣自调拨来辽西起,距今已有270多年。

二、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义勇军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时年19岁的金肇野考入位于沈阳的省立第二工业专科学校。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沈阳处在一片混乱之中,大批不甘受日本奴役的中国人往关内逃难,血气方刚的金肇野也背井离乡,毅然流亡平津,后考入联华影片公司演员训练班。1932年春,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起,“抗日救国”、“打回老家去”的抗日呼声中,金肇野毅然弃笔从戎,越长城到锦州、朝阳一带参加了东北第11路抗日义勇军,并同白乙化领导的另一支义勇军协同作战,高举“平东洋”大旗割电线,扒铁路,炸桥梁,出其不意地打击日寇,极大地鼓舞了东北人民的抗日热情,义勇军也发展到1000多人。

二度流亡北平 参加“左联”抗日

义勇军与日寇苦战半年多后,因得不到蒋介石政府的支持,终因弹尽粮绝而失败,金肇野再度流亡北平。在北平流亡中,结识了一些进步青年,其中有沈超、徐流(徐明)等,对他的思想影响较大。他们共同埋头北京图书馆,读新文学,研讨社会科学、追求抗日救国的真理。1932年至1933年间,他在北平(京报》、《北平晨报》,《北方日报》上,先后发表了反映东北人民遭受日寇铁蹄蹂躏下苦难生活的作品,有东北民谣《小白菜,朵朵黄》、散文《春天》、特写《街头一岗警》等。

1933年,金肇野加入党的外围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及“青年反帝大同盟”。结识了“左联”盟员路一、马加等人主要编辑《京报》、《北平晨报》的文艺副刊工作。他在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周小舟、“左联”党团书记张秀中的领导下,与路一、梁斌、段一红、高敏夫、刘御等以北平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直隶会馆为秘密联络点,从事左翼文学活动,并建立起了北平南城区“左联”支部由参加过“高暴动”的路一任支部书记。

同时,金肇野开始积极从事木刻创作并加入了“北平木刻研究会”,在《科学新闻》上发表反映工人群众因饥饿而罢工的木刻作品《待哺之群》,在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34年8月金肇野同一批青年文艺工作者在北平艺文中学举办了一次“书法、绘画、版画展览会”。在此基础上同年10月间北方“左联”研究决定,由金肇野、唐珂、许仑音等负责,“平津木刻会”的名义联络进步画家司徒乔、油画家胡蛮等发起举办“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

1935年元旦,在北平太庙举办了“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展出木刻作品有600余幅,参观者非常踊跃,第一天达5000多人。这次展览会的成功举行,是与鲁迅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分不开的。在展览会筹备期间,鲁迅先生从上海来信,信中向展览会介绍了32幅木刻作品。又附寄《木刻纪程》一书,鲁迅先生又多次从上海寄来国内的许多优秀木刻作品,使展览会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这次展览会,金肇野与鲁迅先生经常有书信往来达十余次,鲁迅先生对金肇野在精神上、思想上和艺术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教导。展览会在北平展出后,又先后到天津、太原、汉口、南京、上海等地巡回展出。在上海展出时,鲁迅先生捐助20元作为展出的费用。对这次展览会鲁迅先生称赞说:“如此盛大,是出乎意外的。”

中国的木刻艺术在发展初期,在鲁迅、金肇野、许仑音等先驱者的倡导下得到了健康发展,在创作主题与时代主流结合上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当时就出版了个人木刻集近十本,其中1935年出版的段干青著,金肇野、许仑音作序的《干青木刻初集》出现在北京德宝2010年夏季拍卖会上。

投身一二·九运动 遭受反动政权囚禁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当时金肇野就读于已迁到北平的东北大学。1936年2月金肇野因积极参加这一爱国运动而和魏震五、佟云等20几个同学被捕,不久后在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将军的帮助下获释出狱。出狱后在《北平新报》副刊(文艺草)任编辑工作,他特请张晓梅、赵德尊、武衡、许晴、蒋弼等人为《北平新报》编辑各周刊,当时在北平和上海的一些知名作家如唐弢、曹靖华、孙席珍等人都通过金肇野在副刊上发表进步作品。金肇野也鼓励年轻人发表作品,15岁的进步中学生崔璇就是在文艺草副刊(1935年8月)发表了她的第一篇爱国抗日短篇小说《路》,崔璇在这篇小说里初步显现出文学创作的才华。这期间,金肇野是上海《生活知识》、《新学知》杂志的特约记者,经常撰写北国前线的特稿,如《西线无战事》、《海河浮尸)、《高尔基追悼会》等,散见于这些刊物上。

1936年初,金肇野随平津学生联合宣传团南下宣传抗日,在往保定途中遭到反动军警阻截,被迫返回北平。在逃亡运动中,他加人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

据定宜庄在《老北京人口述历史》中回忆,他那时叫萧成,“民先”成员张洁珣的同学他因同情“民先”被学校开除后,到北绒线胡同(现在是四川饭店)路北一个大院中地下党的一个集中点与张洁珣一起当儿童版编辑,当时带着他们工作的几个地下工作者是金肇野、陈波儿和吕骥。

1937年6月,北方“左联”宣告解散金肇野旋即加入刚在北平成立的“北平作家协会”。他根据自己从事木刻艺术实践及经验,撰写出《木刻刻画过程》一书,由上海生活出版社发行(1949年7月曾在大连再版)。

亲历七七事变 投奔延安抗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金肇野义愤填膺,坚决不做亡国奴。他和好友刘白羽、李辉英坐火车离开北平至天津,又在天津乘船去上海。上船后遇到荣高棠和张瑞芳几位熟人,他们受北平地下市委书记黄敬的指派,带领“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去前线宣传抗日。途中上海爆发了八一三事变,船停在烟台一时走不了,金肇野就加入了“北平学生移动剧团”随荣高棠等人登岸到山东、河南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在1937年秋冬时节,回家乡巨野开展抗日活动的济南乡村师范美术教员杨荆石,遇到正在山东进行抗日宣传的好友金肇野,两人共同讨论了发动抗日游击战问题,临别时,金肇野将何香凝赠送鲁迅的话转赠杨荆石:“肩着黑暗的闸门,把人们放到宽大的地方去。”1938年,杨荆石被选为蒙阴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后来,金肇野从山东、河南农村辗转到山西临汾八路军总部,加入了欧阳山尊所在的“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1937年底,临汾失陷后,按照八路军山西办事处的指示“上海救亡演剧队”由山西撤退到西安。不久,演剧队由西安辗转到达延安,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在时任边区文协书记刘白羽领导下开展工作。不久,边区文协建立了“民族解放宣传队”,由金肇野任队长,欧阳山尊任副队长。

参加毛泽东主席亲自组建的“延安抗日文艺工作团”

1938年间,毛主席提倡文化人不要都只在延安,应当到前方去写作、演戏。毛主席还在同年5月亲手组建第一批“延安抗日文艺工作团”,由边区文协和八路军总政治部双重领导,毛主席点名刘白羽牵头物色成员。刘白羽征得边区文协负责人艾思奇同意,提名戏剧家欧阳山尊(会英文,可当翻译)、边区文协会员汪洋(从上海来,会照相)、记者金肇野和诗人林山四人参加。毛主席亲自批准了这五个人的名单并接见了全体成员,赋予了两项任务一方面到敌后体验生活,了解军民斗争情况另一方面陪同美国驻华使馆海军武官卡尔逊到华北敌后考察抗日斗争的情况;毛主席还周到地亲笔给沿途八路军各级领导写信:“现有抗战文艺工作团刘白羽诸同志赴前方工作,望大力支持协调,提供一些方便。”后勤部还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给他们发了一些零用钱和必要的生活用品和工作用胶卷等,随后取道绥远,沿黄河河套而下,进入大西北,而后又穿过同蒲路,登上五台山,在定县通过平汉线,到晋察冀根据地所属冀中、冀南、冀西等地进行战地采访及抗日文艺宣传活动,最后回到汉口,共历时三个多月,行程 2700 多里。卡尔逊回国后,写了一本《中国的双星》战场考查实录。书中卡尔逊对金肇野是这样描写的:“新闻记者金,细长个,脸盘有棱角,他质朴的幽默和丰富的知识使我想起美国东海岸的新英格兰人。虽然他才25岁,但从1931年家乡被日寇侵占以后,他一直在东北义勇军与日寇作战。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的体魄,也磨炼了他的意志。他有一颗女人般温柔的心,用大量时间和农民谈心,特别是同那些年老的,满脸皱纹,手上长满老茧,经历过生活困苦的农民。金具有实际地解决紧迫问题的能力。在我学习汉字时,正是他在夜晚苦苦地帮助。”这次远征拍摄了大量敌后军民抗日斗争的照片后来选出了200余幅在延安展出,毛泽东亲笔为展览题词:“华北还是我们的。”

冀中采访妇救会结姻缘 平西投身《挺进报》喜入党

1938年7月,“延安抗日文艺工作团”在陪同美国友人卡尔逊到五台山聂荣臻将军总部时,聂将军提出希望留下一个人帮助开展敌后文化工作。根据金肇野的经历,便把他留了下来。自此,金肇野留在了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从事文艺宣传工作。初期,他搬到《抗敌报》邓拓住处,帮助“抗敌剧社”排练新戏等活动。

       1938年八一之夜,金肇野随舒同、王平将军穿过敌封锁线平汉铁路到了冀中平原。冀中军区(二级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将军听说来了个报人,便问他:这里能否睁开眼睛也看到当天的报纸,像大城市那样?金肇野便同史立德等人经过十几天的筹备后,请舒同写了《导报》报头,自己为《导报》写了发刊词,冀中《导报》便创刊了。吕正操将军高兴地说:“这可好,现在有了我们自己的报纸。”并送给他两件战利品:一匹日本大洋马、一支手枪。金肇野骑着战马遍访广阔无垠的河北平原和白洋淀水乡。

1938年在冀中采访期间,金肇野结识了冀中十分区安平县妇救会主任崔璇。崔璇1921年生于河北高阳,1935年就读于北平女二中,参加过一二·九运动,1936年在北京参加了“民先”,1937年抗战爆发后她到冀中参加抗战救亡工作,任安平县妇救会主任。在1938年8月到任丘县出岸村参加由区党委书记黄敬主持的冀中军区妇女工作会期间,金肇野采访了崔璇,并以笔名王介署名赠送给她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一书。

1938年8月底金肇野从冀中完成采访回到路西,又跟随子弟兵在平山、涞源连续打了两个胜仗。在1938年风雪弥漫的腊月,他以新华社战地记者的身份到北平西郊山区采访萧克将军司令部,那时,萧克将军(八路军120师副师长)正在创建冀热察抗日根据地(冀热察二级军区,属晋察冀军区),任冀热察军政委员会书记(邓华、宋时轮为副手)兼挺进军司令员、政治委员。1939年2月,金肇野在抗日义勇军时的战友白乙化率“抗日先锋总队”从山西雁北开赴平西,萧克将军把这支抗日武装与冀东抗联合为“抗日联军”1000余人白乙化为副司令。在萧克将军指挥下,转战在平西,首战沿河城告捷,一举歼灭了日军大岛大队300余人,击毙了日军中队长奥村。这支部队不久改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由白乙化任团长。1940年5月,金肇野经萧克将军批准,随第十团转战平北,进行战地采访。他跟随部队夜行军、登悬崖、爬高山、涉激流、穿林海,驰骋于长城内外,在萧克将军指挥下,开赴平北长城一线作战,立下了不朽的战功。自此,金肇野与萧克将军和白乙化司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39年夏,金肇野得知冀东十万农民暴动,作为战地记者的他决定去实地采访,但要经过敌后占区北平天津,十分危险。他请姚依林为他设计了一条路线,秘密潜入燕京大学,扮成皮货商人,经党的地下交通带领进入北平,过天津,又到唐山赵各庄一带,经过一个多月的采访后返回平西,及时把沦陷区人民凄惨遭遇和敌占区人民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报道给后方。那时,北平西郊的平西已发展为拥有昌平、宛平、良乡、房山、涿县、涞水、涞源、宣化、蔚县、涿鹿、怀来、阳原等12个县的抗日根据地。同年,金肇野在平西抗日根据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9月1日,冀热察区党委机关报《挺进报》在平西创刊,由金肇野担任主编,张致祥任社长。此外,金肇野还为“挺进剧社”编导抗战新戏,组织写作小组、通讯小组,成立地区文化界抗日救国组织。在此期间,他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时任副司令员的萧克将军,萧克将军是他最钦佩和敬仰的领导人之一。

据马加在2009年3月发表的回忆体自传《漂泊生涯》中叙述,马加随第三批“延安抗日文艺工作团”到平西挺进军司令部的驻地马兰时,遇到了当时在《挺进报》社当主编、“左联”时期的老朋友金肇野。金肇野告诉马加,他是参加第一批“延安抗日文艺工作团”到达冀热辽军区考察时,被聂荣臻司令员留在平西挺进军司令部的。第二天,金肇野还陪着马加到挺进军司令部见到了萧克副师长。第三天,在采访挺进军第10团团长白乙化时,队伍正要奔赴平北,金肇野激动地提议:“我金大个今天请客,我买一瓶紫荆关的红枣酒,再炖上一只小鸡,叙叙家常。等到了平北,再想会餐,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一定要打回老家去!我要再看看我们辽中县的辽河套,看看地里的大草甸子。我小时候,在草地上放过牛,捉过蝈蝈。我打回老家时,还要在那里放放牛,看看那里的乡亲。”

金肇野在血与火的岁月里,无论战斗多么紧张,行军多么劳累,他始终坚持记日记和坚持战地采访,撰写了共20万字的战地日记和多篇报告文学及通讯,如《记萧克将军队》、《忆白乙化同志》、《袭击大乡公所》、《荒淫无耻的总结》、《卢沟桥的夜袭》、《1940年创造起来的新北平》等,散见于1941年《晋察冀日报》上。他的20万字的战斗日记和其他反映平北抗日斗争的一些特写、报道等文章,以《血沃长城》为书名,于1995年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萧克将军为此书题写书名,端木蕻良作序。

1940年9月,《大公报》副刊出版了《九一八纪念特刊》,报道了东北作家群创作的近况,名单有:骆滨基、雷加、塞克、师田手、萧军、舒群、萧红、端木蕻良、杨朔、白朗、罗烽、黑丁、金肇野、林珏、赵洵、李雷、丰原。

1941年11月,崔璇带领一批一线干部到十分区驻平西的留守处彭头村休整学习,正好与冀热辽区党委及机关报《挺进报》社驻地福山口村相邻。当时金肇野已完成平北前线的战地采访,回到了《挺进报》总编的岗位上,金肇野又与崔璇战地重逢了。崔璇的革命传奇经历深深打动着金肇野的心,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崔璇调冀中军区第十分区(1940年后划归冀辽热区党委)任妇救会主任期间,她终日在血与火的抗战一线摸爬滚打,尤其是1941年除夕夜在白洋淀与实施华北大扫荡的一支日军短兵相接,经区小队舍命阻击(牺牲了十几个战士)和随后老乡死命掩护相救才免被烧死,崔璇创造了九死一生的传奇。相同的革命经历、相同的工作地域和共同的文学写作爱好促成了豆蔻年华的崔璇与高大英俊的随军记者金肇野在戎马倥骢中相识相爱,终于在1942年2月经两人共同的领导机关冀热辽区党委组织部批准,结成百年之好。从此革命夫妇金肇野和崔璇一直在革命和生活的道路上心心相印,相濡以沫;无论是从平西抗日的枪林弹雨中走向革命圣地延安,从抗大三部走向解放战争期间的辽东剿匪与土改主战场,从抗美援朝时敌机呼啸威慑下的辽东省首府丹东走向和平建设时期的辽宁省首府沈阳,最终又从恬静优雅的北陵省府大院走回青春年少时投入抗战热潮的北京城,崔璇陪伴着金肇野走过了他不平凡的革命的一生。


1942年2月,冀热察抗日根据地基本完成了平西、平北、冀东“三位一体”任务,萧克将军赴“晋察冀”军区(一级军区)任副司令员。随之《挺进报》也于是月起,从其诞生地平西涞水县福山口迁往平北,成为平北地委的机关报。

1942年4月27日,毛主席亲自筹备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发出请柬,邀请一批著名文化工作者于5月2日到延安参会,金肇野也得到邀请。当时他正在平西前线采访,接到请柬急忙与夫人崔璇一起从平西根据地起程,但终因山高路险,同年7月才赶到延安,遗憾地错过了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到延安后,金肇野任“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抗”副秘书长。“文抗”作为文学创作机构由边区文协发展而来,集中了来自大后方和敌后一批著名作家,如丁玲、欧阳山、草明、陈学昭、罗烽、白朗、肖军、艾青等。还有一批“文抗”的专业作家是在前方根据地生活过,又都回到了延安的,据马加回忆有柳青、杨朔、周而复、鲁藜、李雷、方纪、罗丹、魏伯、雷加、师田手、于黑丁、石光、崔璇、金肇野、白朗、韦明等。那时,金肇野、崔璇与同为“文抗”作家的周而复和周而复的夫人王郓关系密切,两家常有往来。


1943年夏,金肇野从“文抗”到中央党校第三部。此时,中央党校已改为专收高、中级干部学习的学校,当时被称之为党的文化人学府,已拥有不少知名的文艺工作者,如欧阳山、草明、郭小川、陈波儿、蔡天心、江帆、金紫光、朱丹、陈明、沈曼丽、陈振球、胡诵芬等。据曾克回忆,先后从“文抗”到中央党校第三部去的党内外作家还有丁玲、艾青、肖军、刘白羽、杨朔、马加、吴伯箫、周而复、崔璇、韦嫈、白朗、罗烽和方纪等。

在参加中央党校第三部学习期间,金肇野还积极参加学员队的文艺演出活动。1943年下半年,他参加了话剧《俄罗斯人》的排练和演出,同时参加演出的学员还有林枫、陈波儿(执导)、陈明、曼丽等。学习期间,他还创作了短篇小说《赵文仓老头子》(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在延安期间,金肇野还参加了大生产运动,以及整风、审干等。

打回东北老家 担任辽中县长

日本投降后,冀热辽部队在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政委唐凯率领下立即进驻了沈阳;1945年9月初,辽中等县被我军接管。10月底,金肇野随从延安出发的“东北干部团”到达沈阳,被任命为辽中县副县长,与10月上旬已到任的辽中县委书记李正亭、县长袁天培、县委副书记朱川一起建立辽中县委和县民主政府,同时领导紧张的反奸除匪斗争。11月7日,根据县委决定,金肇野率领20余名全副武装的战士智擒并镇压了曾任过县伪警察局局长的日伪汉奸刘海澄,为辽中县除了一大害。敌对势力图谋报复,启用混入辽中县保安团当连长的邱宝华,将谋杀目标对准了金肇野。12月21日,县委决定由县直机关干部组成50人工作团到朱家房区开展工作,原定由副县长金肇野带队,但是出发那天金肇野另有事情,临时改由县长袁天培带领。工作团在到朱家房区的第二天,原来负责保卫工作的区保安中队被土匪策反,匪帮冲进驻地大院,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最终袁县长和区长段国屏等寡不敌众被俘,被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杀害在锦州西大桥北侧小凌河坝前。这一事件还曾被误传为“金县长壮烈牺牲了”,消息甚至传到华北联合大学,金肇野的老战友沙可夫还为他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追悼大会。

建设辽东辽宁 出任农业厅长

1946年4月,金肇野调到安东省政府,出任省政府秘书处处长。10月下旬,国民党军队进攻安东,省委书记刘澜波率省委随东北民主联军四纵撤离丹东,来不及撤离的省委民运部长高扬和省委武装部长张益民带省委通讯班及几个干部共20余人留在敌后,不久与省政府领导潘琪、仲子沛和金肇野等几位厅长及他们所率领的干部战士60余人会合,在1946年冬至1947年春的半年多时间,他们一度与长白山区大后方根据地失去了联系,在辽东相当艰苦的敌后环境中坚持开展游击活动,处境十分危急。幸亏在刘澜波的努力下,四纵十师派出的侦察队终于在太平哨附近找到了陷于绝境的高扬、潘琦和金肇野等省、厅领导。

金肇野任辽东省农林厅副厅长期间,1950年7月辽中县洪水泛滥,50个村被水围困,10万人受灾,7人丧生,37万余亩耕地被淹,金肇野和省水利局长倪汉章一起率领5名干部赴洪水现场第一线指挥组织抢险。金肇野任辽东省农林厅厅长期间,还与辽东省团委书记杨海波一起在当时的辽东省盖平县熊岳镇接待了以布加拉为首的世界民主青年联盟代表团,安排代表们参观了熊岳镇占地1600亩的农业试验场的苹果园和水稻、棉花苗圃。

1950年12月1号,金肇野的二儿子金戈降生。此时丹东正处于抗美援朝的熊熊战火中,他们只好避难在乡间果园里。他们的另两个孩子降生时的境遇更加恶劣,女儿金荔枝是1946年9月19日降生的,还没满月就因国民党发动的内战而随母亲撤到朝鲜新义州,只能在颠沛流离中喂养。更吃苦的是他们的大儿子郝延德,1942年降生在延安,抗战时期物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没有母乳及奶粉,又买不起奶羊,为避免饿死只好送了人。

1954年,东北局撤销,辽东、辽西省合并成为辽宁省,金肇野先后任辽宁省农业厅副厅长、厅长,后调任辽宁省计委副主任、辽宁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等职。金肇野在辽宁工作期间,曾以农业部观察员的身份,多次出席东欧经互会,先后出访过匈牙利、保加利亚等一些东欧国家。还率团先后到印度、苏联、日本、朝鲜考察农业,并创作了一些散文,如《索菲亚的春天》、《玫瑰花山谷》、《普列文夜曲》、《在喀尔巴干山上》、《克什米尔的秋天》,散见于一些报刊上。还写了《库尔班纪行》一书,曾由辽宁出版社发行。抗美援朝期间,他写的《鸭绿江畔》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

金肇野在从事农业工作几年间,先后出版了《怎样编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划》、《人参的栽培及加工》、《朝鲜水稻栽培技术》、《朝鲜人参栽培经验》等专著,其中1953年由辽东通俗出版社出版的《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书在2009 年还有征订。

调任中联部 领导苏东所

1965年夏,金肇野调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从事外事研究工作,受命筹建苏联东欧研究所,任副所长。时隔不久,“文革”开始,金肇野率先受到冲击,虽然百经批斗和磨难,他刚直不阿,从未屈服。1969年6月作为首批下放干部送往黑龙江肇源五七干校,后随五七干校迁往河南沈丘。1972年夏在耿飚同志的批示下,调回北京,恢复工作。其后,金肇野参与和组织了对所关注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参加了很多次外事活动,如1975年9月陪同以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约瑟夫·邦克为团长的党的工作者代表团一行 22人,参观石家庄印染厂和国棉一厂。

             

                                         1993年金肇野(中)与著名作家杨沫夫妇合影

“文革”后,金肇野与崔璇一起,相继与他的老战友马加、柳青、郭小川、曹靖华、周而复、草明、雷加等恢复了联系。

1982年金肇野任中联部五局顾问,1983年离休,享受副部级待遇。

    

                                                                           金肇野夫妇与溥杰合影


                                                                                         金肇野书法作品

十一、长眠北京平西青松翠柏常伴

1994年夏,金肇野因病住院卧床不起。在与病魔斗争的两年里,虽已不能言语,但他始终乐观面对,病榻前的亲人无不感动。消息传到萧克老将军处,年事已高的老将军曾几次提出要到北京医院看望病中的金肇野。1996年2月27日,金肇野不幸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他永远离开了一生为之奋斗的祖国,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着的人民、他的战友和他的亲人。中联部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办了追悼会,与抗战老战士金肇野沉痛告别。著名作家周而复还为他的战友金肇野写了悼诗:

为求真理献身革命,

历经艰险百折不挠。

荣辱不惊战斗一生,

热血丹心光照人间。

这是对金肇野光荣而战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所幸的是,在他逝世前一年,《血沃长城》于1995年10月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圆了他的一桩心愿。这是夫人崔璇花了几年的心血,在金肇野病重卧床期间,将记载着金肇野亲历的萧克、白乙化等在平西、平北抗战真实故事的宝贵的战地日记整理成书,萧克将军得知后欣然题写书名。当时,正躺在病床上的金肇野见到《血沃长城》一书时,激动得连连发出“啊!啊”之声,流下了欣慰的泪水。


金肇野的作品《雪沃长城》,萧克将军填写书名

夫人崔璇深知金肇野对平西、平北的深厚感情,在他逝世后,选择了位于香山南麓的北京西山金山陵园,让他安息于他抗战时战斗过的俯视京城的平西地区。

                        

现今,墓碑北面依山、南面青松而立;碑上刻着他无时无刻不在呵护着、牵挂着的家里亲人们的姓名:夫人崔璇,长子郝延德携媳妇陈德庄及孙子金持缨、金钺,长女金荔枝携女婿洪定一及外孙女洪烨,次子金戈及孙子金达昆、孙女金婉琳。

肇申恒供稿

                                  爱新觉罗宗谱网

                               2023年12月15日